套装 “博物馆青少年人文讲堂”系列(共3册)

套装 “博物馆青少年人文讲堂”系列(共3册)
作者: 上海博物馆编
出版社:
原售价: 245.00
折扣价: 156.80
折扣购买: 套装 “博物馆青少年人文讲堂”系列(共3册)
ISBN: 7000703

作者简介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除了发挥陈列展览的本职工作外,还积极组织社会教育、科研出版和对外合作等活动。全馆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内容简介

2.小小钱币大学问 来到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货币馆,可以观赏到中国古代的各种货币。展览的开头有硕大的铲子和一把可抓十来个的小巧的贝,青铜货币似乎占据了展厅的主体,放眼皆是。它们有的像小巧的贝,有的是刀形和铲形的古钱,更多的是我们熟悉的方孔圆钱。此外还有贵重的金银,其中有像巧克力一样似乎可以掰成小块的金版、与影视剧中的元宝不同的银锭。还有纸币、机器制作的铜钱和银元。 作为艺术博物馆,货币展厅所展示的货币的艺术,有的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收藏家所津津乐道。但除此之外,货币馆还是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发展以及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窗口。一边看着满房间的货币一边学习货币的知识,比纯粹的读书有趣得多。如果将书中的知识和展厅中的货币对照、结合起来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乐趣也会更多。 一 货币产生的机制和货币的前身 我们先了解一些关于货币的概念,以加强对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以及各种货币形式的了解。 1.货币的概念和功能 (1)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一种专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这个“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经济中发展出来的,当商品交换催生出一种或几种固定的用于交换的商品时,这些商品就成了“一般等价物”,即货币。 (2)货币的基本形式 大体有三种: ①实物货币。即用来当交换媒介的商品。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实物曾经充当过货币。详细内容将在“物物交换”中叙述。 ②金属货币。即由金属制成的货币。相对于其他实物货币而言,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含量高、体积小易携带、不易变质等优点。 ③信用货币。传统形式主要是银行券和纸币。纸币是我们接触最多、最熟悉的货币,它靠发行者(例如国家)的信用担保流通,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的则是存款货币,以支票或信用卡为支付工具,依靠商业银行转账结算。现在流行的手机支付,实际上也是存款货币的转账。 (3)货币的功能 大体有五种,但前三种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①价值尺度。它像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货币以外一切商品的价值,即这件东西值多少钱。 ②流通手段。用来购买商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使商品在市场上流动起来。 ③储藏手段。暂时不用的钱可以储存起来,留待将来某个合适的时候使用。钱储存多了,就成了“有钱人”,是商家欢迎的“潜在客户”。 另外还有两种分别是支付手段和国际货币,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2.货币产生的机制 先关注一下有关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我们俗称“钱”或“钞票”,货币是相对比较学术的、规范的名称。 首先,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货币也是从实物交换的困顿中产生的!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没有货币的,因为采集和渔猎经济让人类温饱尚可,但积累不了多余的物资,比如食物。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发生了,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取代了采集,养猪、养鸡取代了打猎,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提高了,慢慢出现了生活资料的盈余,人们开始有条件用自己多余的东西从别人那里换取更需要、更喜爱的东西,只不过这种交换在物质资料不多的时候带有偶然性。当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物与物的交换就成为了经常性的行为了。例如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心灵手巧的农民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制陶工匠(可以看看本馆陶瓷展厅展示的那些精美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此时用陶器换取粮食自然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农民中还成长出许多其他行业的手工业人才,他们也都会经常性地用自己的产品换取别人的产品。商品经济就这样从经常性的交换行为中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