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图解(艾灸)

养生图解(艾灸)
作者: 编者:叶既国//王军民//石镇东//徐晓峰
出版社: 中医古籍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养生图解(艾灸)
ISBN: 9787515215662

作者简介

王军民,主治医师,杭州疗养院直属院区院长,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疗养分会理事,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医院管理、疗养服务和健康管理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主持和参与军地课题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内容简介

艾灸是最古老的中医疗法 中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提起中医就会想 到中药、针刺、拔罐等,往往忽视了一种纯自然的疗 法——艾灸。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多 种治疗方法,应用最广的是针、灸、药、罐和推拿五 大疗法,其中针、灸的的作用机理有相近之处,且具 有相辅相承的治疗作用,通常并称为针灸。 艾灸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温灸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 ,是物理疗法与药理疗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奇特养 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灸的发明可能始于原始人学会用 火的时候,当原始社会的人们身体有某种疾病时,无 意问受到火的烘烤,症状反而减轻,于是人们主动用 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意图治疗病痛。艾草是古人 占卦的工具,古人巫医不分,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发 展出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灸疗法在古代很多医书中都有记载。《黄帝内 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古代医书《医学入 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 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针刺和吃药都不管用的病要用艾灸来治。《孟子·离 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东汉曹操之子曹翕的《曹氏灸方》是最早的艾灸 专著。晋代《范东阳杂病方》中有灸法防霍乱使人“ 终无死忧”的记载,并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 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灸疗。到了唐代,太医 署中专门设立了灸师和针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 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 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艾灸疗法越来越系统化。 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著有医书《扁鹊心书》,书中 重点倡导扶阳,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 作用,他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 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窦材认为,自古扶 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书中还 强调了艾灸的保健养生作用,写道:“人无治病时, 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 百余年寿矣。” 明初朱权的《寿域神方》中曾提到艾灸,李时珍 《本草纲目》、杨继州《针灸大成》等医书中还提到 了在艾绒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药末。明代的 《针灸聚英》也说“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 迎之也。”意指病未至灸之,重视机体自身潜能的激 发。明清时期的著名医家范培兰、陈修园、叶天士等 人都倡用艾灸,使艾灸疗法流传更广。 艾灸起源于中国,影响却遍布世界。艾灸疗法不 仅应用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 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 区,当地医界和民间都有采用过艾灸疗法。早在公元 6世纪,艾灸疗法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