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史 : 从神话传说到王朝的兴衰

古埃及史 : 从神话传说到王朝的兴衰
作者: 徐磊|责编:韩金华//李欣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8.40
折扣购买: 古埃及史 : 从神话传说到王朝的兴衰
ISBN: 97875484706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尼罗河的赠礼 正如黄河孕育了中华文 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 明,两河流域洗涤出了古巴 比伦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 大多与水相伴,得益于水的 哺育和滋养才能生存与发展 ,而古埃及文明正是尼罗河 的赠礼。 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 另有6650、6670、6695、 6740、6825千米等多种说 法),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它有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 两个源头。 青尼罗河长约1600千米 ,发源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 海拔1840米的塔纳湖 (Tana Lake),从塔纳湖 南部流出后,先向东南方流 经深谷,再向西绕过乔凯山 脉,然后折向西北方向流出 埃塞俄比亚,最后在苏丹首 都喀土穆与白尼罗河交汇。 白尼罗河比青尼罗河更 长,约有3700千米,它的 源头也更为复杂,最远可追 溯至布隆迪境内的卢维龙扎 河(Luvironza River),这 也是尼罗河最偏远的源头, 接着流经鲁武布河 (Ruvubu River),又在坦 桑尼亚和卢旺达边界处汇入 卡盖拉河(Kagera River) ,然后注入维多利亚湖。位 于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 亚三国交界处的维多利亚湖 就是通常广义上的尼罗河的 源头。1858年8月3日,英 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 (John Hanning Speke, 1827年5月4日—1864年9月 15日)发现了非洲腹地这个 水域辽阔的湖泊,遂根据当 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 为维多利亚湖。湖水从北部 流出后,又先后流经乌干达 的基奥加湖(Kyoga Lake) 、乌干达与刚果交界处的艾 伯特湖(Albert Lake),然 后一路向北经过南苏丹,最 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与青尼 罗河交汇。青尼罗河与白尼 罗河在咯土穆交汇后继续向 北流淌,就形成了我们通常 所说的尼罗河。 尼罗河向北流经埃及, 最终从埃及北部汇入地中海 。正因为尼罗河是一条自南 向北流淌的河流,所以它的 南方(上游)被称为上埃及 ,北方(下游)被称为下埃 及。在上埃及,除了狭长的 尼罗河谷两岸是青翠的绿色 外,河谷东西两侧都被广袤 的沙漠包围,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在下埃及开罗附近, 尼罗河分散成若干支流,携 带的泥沙在此处形成了一个 扇形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 名的尼罗河三角洲,这里地 势低平、土地肥沃、水源充 沛,是埃及的主要农业区。 从高空俯瞰,呈带状的 尼罗河谷与三角洲地区组合 在一起,就像是一朵在沙漠 中盛开的莲花,而莲花正是 上埃及的象征物之一。除此 之外,上埃及还盛产一种叫 “莎草(sedge)”的植物, 这是上埃及的另一个象征物 。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也 盛产一种植物,名字和上埃 及的“莎草”类似,叫作“纸 莎草(papyrus)”,这是下 埃及的象征物之一。“莎草” 和“纸莎草”其实是两种不同 的植物,却常常被混淆。古 埃及人利用纸莎草的茎做成 了莎草纸,虽然有人认为它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但这 却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主要 的书写材料,为后世留下了 众多宝贵的文献资料,所以 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现代英语中的“ 纸(paper)”就源自“纸莎 草”一词。 尼罗河奔流不息的河水 哺育了古埃及人,因此他们 将尼罗河看作一切生命的源 泉,并根据河水施予的恩惠 创作了神话,创造出了尼罗 河神“哈比(Hapy)”。古 埃及人描绘的哈比神通常是 留着长胡须的男性面孔形象 ,但又有着女性般的胸部, 以及一个硕大下垂的肚腩, 这其实蕴涵着肥沃、多产的 寓意。更重要的是,哈比神 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头戴象 征上埃及的莲花,一个头戴 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表示 着上下埃及的统一。 埃及北临一望无际的地 中海,西边是气候条件极其 恶劣的撒哈拉沙漠,东边是 狭长的红海,往南到阿斯旺 (Aswan)附近的第一瀑布 区是古埃及南方的天然疆界 ,船只到了那里就无法通行 。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 的环境里,孕育出了辉煌灿 烂的古埃及文明。 由于干燥的气候,埃及 全年降雨量极少,所以尼罗 河就成为埃及农业发展的唯 一水源,被喻为埃及的母亲 河。每年7月,尼罗河上游 山区迎来雨季,夹带着丰富 腐殖质的洪水奔腾而下,造 就了尼罗河的泛滥,直到10 月泛滥期结束,洪水才渐渐 退去。当洪水退去后,大地 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淤 泥,土壤变得极其肥沃,人 们只需在沃土上播种,无须 施肥就能轻易收获,所以古 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家 为“Kemet”,即黑土地,相 对的,沙漠就是红土地。黑 土地是生命的象征,而红土 地则有干燥、荒芜和死亡的 含义。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每 年泛滥的特性,把一年分为 3季,每季4个月。7—10月 是泛滥季,也就是尼罗河涨 水的时期,此时农田大多被 水淹没,因此是农闲期,人 们在此期间迁移到高地,靠 做一些手工度日,等待河水 退去;11—2月是播种季, 人们开始在洪水退去后的肥 沃土地上种植;3—6月是收 获季,此时作物陆续成熟, 人们在此期间收割完毕,然 后满怀期盼地等待下一次尼 罗河泛滥的到来。随着尼罗 河每年的定期泛滥,人们在 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劳作 ,使古埃及成了古代地中海 世界的著名粮仓。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