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普大师写给孩子的趣味自然/科普大师趣味科学系列
作者简介
主编邢涛/分册主编龚勋
内容简介
[苏联]米·伊林 风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俄国著名科普作家,享誉世界的趣味科学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科学写作,从17岁开始 发表作品,一生共完成了105本著作,其代表作有《趣味物理学》《趣味天文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力学》《趣味几何学》, 累计销量超过2200万册。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一个“隐形人”打交道。虽然看不到它,但是你可以听到它的声音,也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当你看见一扇门 或者窗户突然自动关上的时候,就是它在搞恶作剧。当你看到树木和丛林在摆动的时候,那里面就有它。你在大街上走时,能感觉 到它就在你的身后,然而,等你转过头,仍然找不到它。它并不像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有时候甚至会恶作剧般地掀起你戴在头上 的帽子,让你在众人面前尽显狼狈;有时候又会在你走路的时候,扬起一把沙子突然撒进你的眼睛里,让你难受至极。 如果你看到一个塑料袋静悄悄地飘到了空中,你一定明白那是它搞的鬼。虽然你始终看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可是你很清楚它 的一切活动。对于这位“隐形人”,你和它接触得越多,对它了解得就越深刻。 在人类对它还不甚了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让它为我们服务了。既然它总是在陆地上和海洋中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那么就给它 找份正式的工作吧。在海洋里,人们用它来推动帆船。在陆地上,人们用它来转动风车。智慧的人类把船桅变成了风车,这样,“ 隐形人”便顺从地听起了人类的使唤,去转动风车了。 不过,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了。“隐形人”并不仅仅拥有人类这一个主人。这会儿,它顺从于人类,老老实实地推动着帆船前行。过 一会儿,它可能又会听从新的主人——天气的调遣,打翻帆船。这个“隐形人”就是风。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对风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古希腊人称它为“埃欧勒斯”,波利尼西亚人称它为“玛乌伊”,印第安人则称 它为“乔其”。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风并不止一种。古希腊人把风分为了很多种,比如:称北风为“保里阿斯”,称 南风为“诺特斯”,称西风为“赛费勒斯”,称东风为“尤勒斯”。既然给风命名,说明古希腊人已经了解了风的一些相关知识。 在国王的宴会上,人们曾为在史诗《奥德赛》中导致沉船事故的暴风雨吟诗。 谁能从灾害中幸免于难,如果在昏暗中 暴风雨突然不期而至, 黑暗的海面上赶来了诺特斯抑或赛费勒斯? 因为它们,连神的船只也坠毁在海底的深渊里…… 当然,历史学家没有办法辨别出诗中哪些是虚拟,哪些是现实。但是,气象学家可以辨别出来。穆尔塔塔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气象 学家。他可是个非常顽强的人,他所研究出来的方法可以用来推测之后很多天的天气情况。他还非常想知道攻陷特洛伊后,希腊人 班师回朝时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天气,以及俄国商人从诺尔曼返回希腊的途中又是怎样和天气打交道的。 他在地图上研究地中海时,在其附近标注了很多代表风向的箭头。从这些风向箭头的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是北风,然后是东风 与南风,最后是西风。穆尔塔塔夫斯基发现,诗中描述的风向也正遵循这样的运行轨迹。气象学家太神奇了,竟然能够从古老的史 诗中研究出当时风的运行轨迹。史诗不仅记录了发生于几千年前的历史事件,而且也记录了当时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关于风的描 述几乎和当今的气象图一样精准。 人类始终都在密切关注着大自然。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但是其中一些现象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解释清楚。 在堪察加,当人们看到野外的一道道雪沟时,也会心生疑惑。他们很清楚,雪是不会自己堆成一堆的,雪沟也不会无端出现,肯定 得经由外力的作用。这个外力可能是马,也可能是车,反正总得有个什么东西。可是,到底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么深的雪沟呢?围 绕着这个疑问,大家开始了各种猜测。很多人认为那是天神滑雪橇时留下的痕迹。可是,并没有人看到过天神滑雪橇啊。不过,雪 下这么大,没人看到也实属正常,而且,那个深雪沟不就是证据吗? 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都会出现风和暴雨的身影。曾经,天气主宰着地球,人们对天气的变化毫无办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它、了解它,并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古代,虽然航海技术较为落后,人们仍然有办法对付天气。人们用双手的力量来测试风速的大小,从而选择合适的帆索,还凭借 肉眼来估测风的力量。 在气象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在帆船的桅杆上挂上一些小旗帜,同时还将风向标安设在海边城市的高塔上。只要看 看这些小旗帜或者风向标被吹动的情况,甚至只需要看看炊烟的走向就可以知道当天是否有风,以及风的方向了。 需要和天气打交道的不仅有水手,还有农民。农民需要选择适宜的天气进行播种,并在适宜的时候收割庄稼。最令农民们气恼的是 ,庄稼长势正好时,突遭早寒;正在晒草时,天上突降暴雨。 诗人赫西俄德曾忠告农民说:“如果傍晚时北斗七星刚露出地平线,那么收获庄稼的时候就到了;如果傍晚时北斗七星刚好在水平 线以下,那么耕耘的时节就到了。冬天来到时,天空中会出现鸣叫的鹤群。之后,呼呼的北风就会来到你的世界。只有提前做好准 备工作,才能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不至于惊慌失措。这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耕种的法则。” 鹤群在空中鸣叫时,人们就知道冬天快要到来了。由此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与耕耘有关的规律。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 ,无论是寒冷还是温暖,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法则。 虽然那时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但人们能够观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大批鹤群飞往南方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冬天要来了。当蜗牛 背着自己的“小房子”到大树上乘凉的时候,人们就知道酷热的夏天来到了。人们密切地关注着大自然的动向,不错过任何一个细 微的变化。在诗歌中,人们通过联想用心诠释着天气。在人类面前,天气永远都是个脾气暴躁的女王,人类却总是拿它当自己的仆 人。 在传说中,天气隐藏在一个山洞里。不过,这种说法已经不能令现代人信服了。因为,人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天气时刻存在于身边 。就连看到一个瓶子时,人们都在想:“隐形人”躲在里面吗?难道就是因为天气是隐身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瓶子才是空空如也的 吗?如果我们让瓶口朝下,将之浸泡在水里,我们会看到一串串的气泡陆陆续续地从瓶子里面跑出来,难道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隐 形人”? 这样说来,“隐形人”是隐藏在瓶子中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有空间的地方,空气都会藏在里面。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甚 至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工人们吹制玻璃瓶时,它就通过一根根细管子从我们的身体里跑到了玻璃瓶里。 公元前6世纪时,米利都出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叫作阿纳克西曼德。他对天气这个“隐形人”进行了很多研究。他告诉 人们,当空气被推动时,就产生了风。他有很多疑问,比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会突然阴云密布,然后就下起雨了呢?为了搞清楚这 些问题,他对天空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他曾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很多空气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云。云会变得很厚重,这样就有 可能产生水。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如果结了冰,就成了冰雹。但是,如果是湿润的云层本身结了冰,就会变成雪花落下来。由于风把 乌云分成了两半,由此就产生了闪电。当风把乌云撕开时,就会出现火光。而彩虹的出现是因为阳光照射在了厚云层上。” 对于阿纳克西曼德的这些说法,有些人并不认同,比如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他著有《气象学 》一书,那可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天气方面的书籍。从此,世界上就多了一门新的学科——气象学。一直到现在,这门学科仍然沿 用这个名字。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风、飓风和气旋等方面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风并不是在推力下产生的。他说,空气是地球呼吸时所呼出的 气体。由于北方天气寒冷,所以地球呼出的是冷气,而这些冷气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北风。与之相反,南方温暖,所以地球呼出的 是热气,而这些热气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南风。 关于“隐形人”这个话题,人们历来争论不休。可是,“隐形人”从来都不理会这些,它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在北方,它呼呼地刮 着寒冷的北风。在南方,它徐徐地吹着温暖的南风。 那么,雾是从哪里来的,又消散到哪里去了呢?美丽的云霞是怎样形成的,第一滴雨水又是因为什么落下的呢?为什么北方寒冷, 南方却很温暖? 关于“隐形人”的这些谜团,人们怎么也猜不透。 春天与冬天的较量、麦子的旅程、散步的棕熊、快乐的蚱蜢……奇妙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充满着魅力,我们的生命与情感无不与之紧密相连!这里,科普大师用生动的笔触给我们讲述大自然的故事,带领我们徜徉林间,欣赏峡谷月色,聆听啾啾虫鸣,真正感受自然之美。现在,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