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

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
作者: 吴晶莹|责编:宋蕊
出版社: 中国摄影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
ISBN: 9787517912330

作者简介

吴晶莹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摄影史、艺术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译著3部,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美术学报》《世界美术》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影像的定格: FSA 与 FSA 纪实摄影计划 一、FSA 机构及其历史办公室的创立与发展 与其他美国人不同,美国农民与“大萧条”的“际遇”并不始于 1929 年美国华尔街的股市崩盘,而是开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晚期便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过剩所致的农产品廉价与气候灾害使一战期间空前繁荣的美国农业急转直下。与此同时,不断扩大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让农场工人和农民纷纷陷入失业。在此情形下,1929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加剧了美国农业的萧条。农产品价格在多年持续萎靡不振的状况下发生暴跌,“1929 年已经处于萧条状态的农业收入,在同一时期,从那年可怜的 130 亿美元下降到大约 55 亿美元”。农业收成的骤减也使租赁土地的美国佃农无力偿付抵押贷款,从而被迫失去土地。 对于农场主和农民,罗斯福在公共讲演中早已表达出关切之情。在罗斯福看来,“农场主要比任何其他美国人更能代表美国人的传统理想,并且是抵御社会与政治危险变革的坚实壁垒”。而对于农民,罗斯福则更为关怀,他曾将一幅描绘美国老农阅读总统咨文的漫画(图 1-1)装裱起来,挂在他私人书房的壁炉上方。在罗斯福看来,这位嘴角流露出坚毅秉性、裤子打着补丁的农民正是美国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在这幅画面前,罗斯福时常感叹道:“这是一位令我永远牵挂的老人。他或许在年轻的时参加过内战;离开军队后辛勤劳动;他是一位好丈夫,也是一个好父亲;他抚育子女直至他们得以自食其力;他希望得到平等的对待;而我,就是要在权力所及范围之内确保他获得公平。”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罗斯福个人层面,农业与农村都成为新政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工作之一。上任伊始,罗斯福便创设了诸多力图振兴农业、救济农民的政府机构并颁布相关法令:成立土建工程管理局(The 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CWA),负责给农民发放补助金;颁布《农业调整法》(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AAA),为土地所有者提供救济,通过给退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来调整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国家工业复兴法》(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则通过“生存家园”(Subsistence Homesteads Division,SHD)项目建 设,用 于 安置 城 市 贫民 的 示 范 社区。1934 年,土 建 工 程 管 理 局 被 并入 美 国 联 邦 紧 急 救 助 署(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FERA)。根据当时美国农民的现实需求,该组织的工作焦点开始从“被动救助”逐渐转向“主动振兴”。为此,联邦紧急救助署特别成立了“农民复兴办公室”,主要为农民提供物资、食物和采购贷款,退耕贫瘠土地,将退耕土地的所有者安置在土地较为肥沃的地区,并为农民传授先进的现代耕种技术。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讨论FSA摄影项目具体实践的专著。这是一部能够对FSA摄影项目的实践给出相对完整的论述,从可以把握的第一手材料(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完全开放给全球公众)和在对既有研究有了充分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具体的对话,当然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