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712/14/20210712144339140.jpg)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40
折扣购买: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
ISBN: 9787567500013
雷玲,网名红袖子,曾在大学任教,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报社副总编辑,资深教育记者,37次获 新闻奖、北京市新闻奖、全国教育教辅奖等奖项。编著、主编、策划了3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其中,编著的《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谁来办好每一所学校——9位校长的办学智慧》,主编的《听名师讲课》、《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名师教学机智例谈》、《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等书,受到广大教师朋友的欢迎。
学校与管理 1.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4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作为前苏联最为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被誉 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和巨 大的。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仍可以 “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对 我 们的教育产生指导意义。但今天和20世纪60年代不同,中国也不是苏联 (乌克兰),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我认为,今天我们学苏 霍姆林斯基,不在于什么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哪些思想可以用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实践, 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我认为,一所学 校最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 (1)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 为根本的,教师要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一颗纯真 透明的赤子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 着纯真的事业,他从未想过要借教育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却 因教育而不朽。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从未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他 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未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 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 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2)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 林斯基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同 时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 子。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的社 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真正的人。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 教育方针,但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的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 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赢得了包括 共和国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 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 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 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 、 远离喧嚣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差点被 开除党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中 国 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 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格。 (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教育,这首先是人 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一个独特的定义。孩子在苏霍姆林斯 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 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 霍 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 “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 斯基则 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 教 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 展。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说的“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 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 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 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 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以智慧和创造性思想在劳动中 起主导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 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 的孩子。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 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 想法是偏颇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和他 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 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 鲁(甚至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培养无 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 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 不可谓不热闹,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 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学 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总把教育科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 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 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