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全编(增订版全集版上中下) 共3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1940年 钓① 晓春,静静的*午。 为怕携归无端的烦忧,(梦乡的可怜的土产),不敢去 寻访枕上的湖山。 一个黑点,划成一道弧线,投向纸窗,“嗡”,是一 只失路的蜜蜂。也许正倦怀于一支尚未萎落的残蕊,匆忙 的小小的身躯撞去。习于播散温存的触须已经损折了,仍 不肯终止这痴愚的试验,一次,两次,……“可怜虫亦可 以休矣!”不耐烦替它计较了。 做些甚么呢? 打开旧卷,一片虞美人的轻瓣静睡在书页上。旧*的 娇红已成了凝血的暗紫,边沿*镌了一圈恹恹的深黑。不 想打开锈锢的记忆的键,掘出葬了的断梦,遂又悄然掩起 。 烟卷一分分的短了,珍惜的吐出*后一圈,掷了残蒂 ,一星红火,在灰烬里挣脱*后的呼吸。打开烟盒,已经 空了,不禁怅然。 提起瓷壶,斟了半天,还不见壶嘴吐出一滴,哦,还 是昨晚冲的,嚼着被开水蚀去绿色的竹心,犹余清芬;想 后园的竹子当抽了新篁,正好没渔竿,钓鱼去吧,别在寂 寞里凝成了化石。 小时候,跟母亲纠缠了半天,以撒娇的一吻,换来一 根绣花的小针,就灯火弯成钩子;到姐姐的匣内抽一根黑 丝线,结系停当,捉几只蜻蝇;怀着不让人知道的喜悦, 去作一次试验。学着别人的样,耐心的守着水面“浮子”( 那也是请教许多先辈才晓用蒜茎做的*好)。起竿时不是太 急,惊走了;便是太慢,白丢了一只蝇矢;经过了许多次 的失望,终于钓得一尾鲢鱼,看它在钩上闪着银光,掀动 鲜红的鳃,像发现了一件奇迹,慌乱的连手带脚的捉住, 用柳枝穿了,忘了祖父的斥骂,一路叫着跳回去。 而今想来,分外亲切,不由得不跃跃欲试了。 昨晚一定下过牛毛雨,看绵软的土径上,清晰的画出 一个个脚印,一个守着油灯的盼待,拉快了这些脚步,脚 掌的部分那么深,而脚跟的部分却如此轻浅,而且两个脚 印的距离很长,想见归家时的急切了。你可没有要紧事, 不必追迹这些脚印,尽管慢点儿。 在往*,便是这样冷僻的小村,亦常有古旧的声音来 造访的。如今,没有碎布烂铁换糖的唤卖;卖通*花的货 郎的小鼓;走方郎中踉跄的串铃;即本村的瞎先生,也暂 时收起算命小锣的哨哨,没有一个辛苦的命运来叩问了, 正是农忙的时候呀! 转过一架铺着带绿的柳条的小桥,有一棵老树,我只 能叫它老树,因为它的虬干曾做过我儿时的骏马,它照料 着我长大的乡下的替它起的名字,多是字典辞源上查不着 的。顽皮的河水*去覆土,露出隐秘的年青的一段,那羞 涩的粉红的根须,真如一个蒲团,不妨坐下。 也得像个样儿理了钓丝,安上饵,轻轻的抛向水面。 本不是为着鱼而来的,何必关心“浮子”的深浅。 河不宽,只消篙子一点,便可渡到彼岸了,但水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