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我的四十年丛书

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我的四十年丛书
作者: 编者:廖晓华|总主编:韩庆祥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四十年四十人(1978-2018)/我的四十年丛书
ISBN: 97875339550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今年88岁了,从1949年6月被选为村农民协会 委员起,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们祖祖辈辈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富起来,1953年5月加入*组 织后,这一梦想*加强烈。是*的改革开放政策让 我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到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 ,我当年工作过的义乌经过历届*委、**和干部 群众的共同努力,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6.6万元和3.3万元,多年位列*** ,人均储蓄额、每万人汽车拥有量等12项指标位列 全省**。百姓从贫穷走向了富裕,这是我*欣慰 、*高兴的事。 1982年5月,组织上把我从浙江省衢州市(县级 市)市委**任上交流到义乌县任县委**。当时, 衢州穷,义乌*穷,“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高产 贫穷县”“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就 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一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及杭 州地区余杭的一个镇。衢州人均有一亩多地,自然 条件好,粮棉油等农副产品较丰富;而义乌土地贫 瘠,资源匮乏,人均只有四五分地,农村不少地方 连饭都吃不饱。义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是“* 毛换糖”的拨浪鼓。到了大年三十,我们在家里过 年,许多义乌人却出门在冰天雪地里走街串巷做生 意,并经常露宿街头。所以,当年年迈的母亲得知 我要去义乌工作的消息,就有点心疼。除了“穷” ,当时的我对义乌真是一无所知。因此,作为新上 任的县委**,到人地生疏的义乌要做的**件事 ,就是依靠干部群众,下苦功,多搞调查研究,多 听多看,尽快了解本地情况,熟悉工作环境。 “翻两番”是改革开放初期*时髦的口号,我 来义乌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奔小康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世纪 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我调到义乌工作时,正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开始推行,义乌的稠城镇和廿三里镇已经自 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 影响,“*毛换糖”一直被视为“盲目外流,投机 倒把,资本主义尾巴”,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对此 采取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是,又怎么 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长期作为义 乌的一大“包袱”存在。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 命力?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割资本主 义尾巴”实际上是剥夺农民生存权,这样做对不起 *,对不起人民。那么怎样来看待、解决义乌农民 从商的问题呢?对此,当时义乌的干部群众争议很大 ,县委班子内部意见也不统一,而群众很想从商又 怕挨批。面对这一切,我们只能按照*的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解决 问题。于是,一连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组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