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本与文学性(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125/11/20211125114615538.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103.50
折扣购买: 历史、文本与文学性(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ISBN: 9787100198394
段怀清(1966— ),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比较文学。学术关注为: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从晚清到五四;“西学东渐”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与留学生文学;江浙沪地域文化与晚清以来的都市通俗文学;近现代上海文学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海上漱石生研究》《王韬与近现代文学转型》《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等。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陈思和 在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内,中国现代文学 是独立的二级学科 ,规定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学科史和具体的学科内涵。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学术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 第二阶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阶段(1950—1985);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阶段(1985— )。 “新文学”“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概念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 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 “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同人参与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发起的一个强调白话为主要语言、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为主要形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觉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新文学”的对立面,一是表现传统士大夫阶级没落情绪的贵族文学及其形式(旧体诗、骈体文、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兴于文化市场的以消遣为主要功能的市民大众文学 (鸳鸯蝴蝶派以及各类通俗文学)。“新文学”的“新”,代表了以世界先进自然科学与先进社会科学为标志的现代人的追求目标(科学与民主),也代表了中国人以世界先进国家为参照系努力发展未来的方向。新文学运动因为紧接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爱国运动(1919)而得到普及,产生深远影响;它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最终也获得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和采纳(1921)。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郑振铎等都是这一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他们在“五四”都发表了许多批判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的激烈主张,这些主张可以看作是“新文学” 最早的理论。 关于“新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赵家璧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次系统汇编了新文学最初十年(1917—1927)的主要成果,分成建设理论一卷,文学争论一卷,小说三卷,散文两卷,新诗、戏剧、资料各一卷,编选者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各人撰写的长序,总结新文学各个领域的成就,并由蔡元培写总序。这些执笔者大多是新文学运动中的主将,他们的地位和眼光决定了这套书的特殊价值。尤其是各卷导言,从不同分类和不同认识层面上总结了新文学的十年历史,合订在一起,形成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文学史的雏形。同时,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国内若干高等院校设置了新文学的课程。现在能够找到的两种文献:一种是王哲甫撰写的《中国新 文学运动史》 ,是作者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授课讲义;另一种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授课讲义,讲的是“中国新文学研究” 。这表明了一个信息:在30年代初,“新文学”的研究已经从一般的文艺批评中脱离出来,作者有了文学史的研究眼光,并且让“新文学”进入了高等院校课堂,虽然是少数的高校开设这样的课程,但标示了新文学研究已经含有学科的雏形。 新文学运动早期涌现许多文学批评家,他们都属于一些新文学团体,宣传自己团体的文学主张,攻击别的文学团体,如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和郑振铎,创造社的成仿吾,语丝社的周作人,新月社的闻一多和梁实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瞿秋白、冯雪峰、胡风等,他们的文学批评成为新文学理论的重要遗产。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介入新文学批评,尤其是关于新诗理论的探讨,朱光潜、梁宗岱、叶公超等文学批评家引进西方文艺理论,形成比较学理化的文艺批评。当时最杰出的书评家李健吾,用刘西渭的笔名对一些著名作家的创作进行精湛而独到的艺术分析。刘西渭充满感悟、抒情的文艺批评,不仅摆脱了作家圈子的狭隘意识,也摆脱了意识形态化日益严重的批评阴影,对以后的作家研究产生了良性的影响。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阐释了抗战期间文学艺术与政治、战争以及人民大众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并对于投入抗日实践的知识分子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提出了具体的途径。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和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对敌斗争的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以后获得的集体思想结晶,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回溯历史,立足文本,探寻文学之道 。 文学史研究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学科极为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本书所选30多篇论文基本体现了学者本人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其在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贡献及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