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家书
作者简介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壬辰年(1892)进士, 1903年年初入商务印书馆,创立编译所,主持编纂教科书、工具书,大量引进西学名著,主持校刊影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把商务印书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发展成为民国时期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现代出版企业。他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监理和董事长。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内容简介
第一辑//致子孙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壬辰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被革职,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1903年年初入商务印书馆,创立编译所,主持编纂教科书、工具书,大量引进西学名著,主持校刊影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把商务印书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发展成为民国时期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现代出版企业。他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监理和董事长。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1889年冬天,张元济与海盐吾乃昌之女吾氏完婚,不幸的是,1892年春,吾夫人因难产而亡。1895年,续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幼女许子宜为妻,育有一子一女。 因特殊时代的关系,张元济致其直系亲属的信件大多没有保留下来,本辑收录了张元济写给儿孙等的书信十封。从仅存的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生活、事业的关怀入微和严格要求。 致张树年[张树年(1907—2004),字仲木,小名英,张元济之子。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美国,获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工作者,后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旅学弦韦 【1】 英儿收阅:汝生二十五年,从未远违父母,今将远适异国,离家庭而入社会,且为习惯不同、性情不同之社会,我殊难放怀,故书此数纸,以为汝教。 一、关于身体者: 饮食最宜小心,勿酿成肠胃病。 凡未吃惯之物,最好不吃。 华人饮食店,多欠清洁。其所售生冷之物不宜吃。 美国人好饮冰水,最伤齿,宜忌之。 齿病最多,每半年请医生检验一次。 如旅行,不可过劳。登山临水,宜谨慎。 运动不可少,剧烈者宜避之。 一有疾病,宜速就医诊治,切勿耽延。 身体为万事之本。若不强健,虽有学问,无益也。 二、关于学问者: 勿贪多,宜深造。 勿求速成,宜熟习。 多到图书馆看书。 不易购之书,遇有后来需用者,宜随时抄录,记明某家某年出版,某书第几叶。 同科同学,有用功者,宜亲近,常相讨论。 本科教习,如有机会,最好常常亲近,多多请教。 指定为学生顾问之教习,更宜常往请教。除教习本人表示不愿外,不必谓他人不往,我亦不往。 如认为必须入大商店或银行实习者,我旧友Plimpton,Roberts,Morrow及此次各人所介绍之辈,如平日见面亲热、意肯帮助者,可以申说己意,看其如何答复。果允相助,到时再行请求。如须我或原介绍人写信,即来信通知。 三、关于交友者: 无论同国人非同国人,均宜慎加选择,勿滥交。 待人宜谦和,勿稍形骄傲。我生平犯此二字之病,汝宜戒之。 好冶游之人,必须远之。如有人邀往妓院或舞场等处,亟宜婉言谢绝。中国贫弱,为人所鄙。学生不知自爱,更为辱国。 喜挥霍之人,切不可交。终必受其累。 异国之人,性情不同、习俗不同,初交之时,一切均宜审慎。 既为友朋,相知已深,见其举动有不是处,宜忠告善导。如至再至三不肯听从,以后即宜渐渐疏远。 遇外国妇女,礼貌最宜讲究,切勿稍涉狎昵。 中西风俗不同,男女交际难得恰当。与其贻诮失礼,毋宁勿与为友。 四、关于用财者: 我平生不肯滥用钱,且可省即省,故此时不至于空乏。深望汝知此意。 此时金贵银贱,切戒奢侈,但亦不宜过于刻苦。 总之当用则用,可省则省。 到美国一两月后,诸事略有头绪,应先造一预算表寄我。 遇友朋借贷,察其实系正用,且有迫不及待者,宜酌量通融,宁紧毋滥。 犒赏之事极宜斟酌,须用得其当,保持学生身分,不可从丰。 五、其他各事: 每半个月寄家信一次,至亲好友,每年宜通问一两次。 随时将功课报告与我。 存钱将罄,两月前来信通知。银行透支之款,非不得已时,不用最好。 二十年八月十六日 父字 天下之本在于国 国之本在于家 经典好书 致敬张元济 出版大家张元济316封家书首次呈现 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先生亲自作序 传承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