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之城与魔鬼共舞(危机中的里约热内卢)(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1月25日,星期四 这是漫长、炎热的一天。我在日出时醒来,赶紧 穿上衣服,紧盯着新闻:一支平板卡车车队载着司法 部长承诺的军事级别的武器,连夜开上巴西大道。3 辆M-133装甲车缓缓前进时,群众纷纷鼓掌叫好。州 政府先前根本没有准备要以这种方式来对付红色指令 。 看着那些装甲车,我回想起我家待在伊拉克的最 后那段日子。炸弹震波震破窗户时,我们躲在楼梯底 下避难。离开时,邻居孩子的脸孔烙印在我脑海里。 他们爬上自家大门,看着我们离去。 “他们无法离开,”我妈说过,“这是他们的故 乡。” 里约固然不是巴士拉,可是看到带着攻击性武器 的人和装甲车在住宅区街头前进,儿时那种口干舌燥 、厌恶的痛苦感受又回来了。我走到饭店房间的阳台 ,拉开玻璃门,让轻柔的海风吹进来。左边,基督像 矗立在科可瓦多山(Corcovado)的蓝绿色山肩上, 在明亮刺眼的晨光下,完全无法看清他全白的脸孔上 是什么表情。就连我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都显得沉重 又潮湿。尽管天气暖和,一阵寒颤却直窜我的背脊。 在我身后,早问新闻主播正报道着最新的统计数 字:一整夜又发生了14起袭击事件,烧毁了6辆公交 车、1辆卡车、许多摩托车以及5辆小客车。目前投入 执勤的警员人数已超过17000人,搜索嫌疑犯与武器 的行动继续在全市各地的贫民窟内进行。 我到饭店大厅里喝咖啡,浏览《环球报》。报上 好几个版面都在报道这则新闻,各版标题都是全以大 写字母呈现的“里约之战”。这种好战的语言渗透到 报道里,上面还有地图标示各“战役”的地点。文章 中将警方称为“战士”,将维拉克鲁塞罗的街巷称为 “前线”,贫民窟居民则是“老百姓”。同样的,又 是不合宜的战争语言。人口稠密的区域何时成了“前 线”? 可是我没时间读报或吃早餐,比拉已经在等我。 一离开伊帕内马慵懒的街道,我们便开上一条安静到 令人毛骨悚然的公路,前往维拉克鲁塞罗。那天早上 驶向那座贫民窟时,我不记得自己沿途曾见到任何公 交车,尽管平日早上它们通常会堵在里约的大道上。 后来我才确认,大约有115条公交车线路在这一天停 驶。 我们在车上沿途收听新闻报道。大约10所公立学 校和数量不明的幼儿园关闭,12000名左右的孩子停 课。贫民窟居民的平均年龄很小,比全里约整体平均 年龄来得低。在平静的日子里,街巷总是挤满孩子。 据我所知,没有人要那些家庭撤离。话说回来,以前 我从未采访过这种事情。或许它就像是例行公事,根 本没必要刻意宣布,而我没曾留意。 我问司机比拉。“有人通知家长把小孩带走吗? 你有听说住户应该去哪里避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