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边的旧书店
作者简介
利亚姆·卡拉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授,讲授写作课程,又是**作家及记者,其**部长篇小说《云图》入围了埃德加奖的终选名单。他在《华尔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及《岩石》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也为公共广播录制过多篇文章,现跟妻子和三个女儿居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确实需要某个人,那么总能找得到,因为你所寻觅的对象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经过多年的乡村生活,我终于重返巴黎,而我需要一位年轻的画家来唤醒我。巴黎依然美丽如初,可是年轻的画家,你在哪里? ——格特鲁德·斯泰因,1945 年写于巴黎 每一周,我都会跟踪那些不是我丈夫的男人。 后来,尽管时过境迁,我却仍旧保留了这个习惯。我知道不该如此,但是我做的许多事情都经不起推敲。抽烟,开书店,花钱报法语班却想方设法地逃课,而这只是其中之一罢 了。我陪女儿们走到学校,心不在焉地望向其他神情恍惚的家长,开始搜寻符合条件的目标。 偶尔,我会将高大的校门作为起点,看准一位动身离开的学生父亲,悄悄地尾随上去。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会前往熙熙攘攘的圣安东尼大道,仔细观察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时,我能够立刻找到合适的对象。有时,我得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工夫。有时,我发现某个男人跟我的丈夫颇为相像或略有神似——发丝乌黑,肩膀瘦削,双手无法安分地待在兜里,摇头晃脑,东张西望,目光却从未投向我的方向。可是在跟踪片刻之后,总会冒出一些矛盾的细节,令我丧失兴趣。我的丈夫*不会戴蓝色的眼镜;我的丈夫*不会跟孕妇抢出租车;我的丈夫*不会从报刊亭偷杂志,从果蔬店偷苹果,从旧书摊偷书籍;我的丈夫*不会亲吻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我曾经目睹过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做。 有时,我一无所获,内心感到十分惊讶。然而,*加匪夷所思的恐怕是另一种情况——在半公里之内,我就可以找到一个男人,并且成功地尾随许久。 跟踪这些男人本应困难重重,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巴黎是一座拥挤的城市,跟旅游广告和宣传海报所描绘的假象相去甚远。至于我,尽管身材苗条,双腿修长,天生便具备男人喜爱的冷漠气质,但是我已经四十二岁了,除非年龄减少一半,否则他们不会关注我。 平凡的状态正合我意,我也需要平凡作掩护。 **当局经常发布特别警示,频繁地提醒民众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可是我发现,在大家增强戒备的*子里,我反倒显得*不起眼,因为我看起来**不像坏人,谁也不会想到要提防我。 不过,无论何时,如果我追逐的男人离开大街,拐入狭窄的小路,情况就会变得比较复杂。在繁忙的大街上,我曾经与跟踪的对象近在咫尺,仅仅相隔一两米,甚至能够看清他头发的疏密程度(我的丈夫头发**浓密),闻见古龙水的味道(我的丈夫从来都不喷香水),捕捉到衣服上的烟*气息(我的丈夫很少抽烟,偶尔为之,必定装作若无其事,虽然我能借助嗅觉揭穿秘密,但是也会提醒自己,他可以撒谎)。 在安静的小路上,我尽量将距离放宽至一个街区或者*远。我会反复思考,如果前面的男人真是我的丈夫,我该怎么办?拥抱他,牵起他的手,紧紧地握住,踹他,打他,问他“为何要走”“去了哪里”“ 干了什么”。然而,对方不是他,永远都不是他。所以,我便环顾周围的商店,研究自己的手机,阅读历史地标纪念牌上的文字,好让我追逐的男人放松警惕:那不过是个迷路的游客罢了。 有一次(***),意外终于发生了,一个被跟踪的男人转过身来,亲口质疑了我的行为。 那是在我们抵达巴黎的第七个月,虽然并非很久以前,但是也恍如隔世了。当时的我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巴黎亦然。 不过,我早该料到会发生意外,而且我确实也料到了。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他会带来麻烦,因为他跟我的丈夫实在太像了。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眼镜,一样的微笑。在卢浮宫下方的苹果零售店(其*欢迎程度和拥挤程度几乎不亚于上方的博物馆),他对一名女子露出微笑,牙齿闪亮,嘴角微斜,熟悉的表情吸引了我的视线。起初,我呆呆地凝视着他,并未发现他和我的丈夫长得极为相似,等到察觉以后,便再也无法压抑追逐的冲动。他绕着卢浮宫金字塔的“地下双胞胎”转了一圈,那个颠倒的金字塔犹如一枚指向零售店中央的箭头,仿佛在得意扬扬地宣布:“这里才是你们要找的地方。”接着,他缓缓地经过地下商场,摆脱了咖啡、玩具、**的卫生纸等种种**,来到每个人都必须做出决定的位置:应当往深处走,搭乘地铁,还是往高处走,重返地面? 如果他选择下去,我会放弃跟踪,因为我不打算坐地铁。这是计划之外的任务,原本我只是想为女儿们——十六岁的艾丽和十四岁的黛芙妮——选购两条崭新的充电线,以前给她们买过的便宜冒牌货已经坏了。我准备换换胃口,干点儿正经的事情,比如待在家里,拿着苹果的充电线等她们放学。 可是,他选择了爬上楼梯,并且在顶层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他没有迈向车水马龙的里沃利大街,而是折回了卢浮宫侧翼拥抱的巨大广场。他肯定是想再多看几眼。 于是,我紧紧跟随。 过了一两分钟,他低头查看手表,然后拐进黎塞留通道,朝外面的世界走去。这条室内柱廊设在卢浮宫的法国雕塑展区中,透过左右两侧的玻璃幕墙,来往的行人可以免费窥探珍贵的艺术品,无须*到警戒线的限制。 他会看吗?不。 然而,我却忍不住侧目欣赏,短暂的停顿险些害我把他跟丢,我不得不小跑了几步,才重新追上他。我们踏出黎塞留通道,横穿马路,沿着瓦卢瓦大街往北走去。 此刻,我把另一个考验摆在他面前。如果他右转,走向法兰西银行,我会立刻离开他;如果他左转,走向布鲁塞尔皇宫,我会继续跟着他,徜徉在美丽的花园和林立的树木之间。 他选择了左转,于是我也左转。他加快脚步,我竭力保持从容的速度。他穿过东北角的一片立柱,往西,再往北。我们经过法国**图书馆黎塞留分馆的大铁门,身穿黑衣的学者与工作人员在街道旁和庭院中漫无目的地徘徊,专心致志地交谈、抽烟,端着小巧的塑料杯啜饮咖啡。我们不停地前进。古老的证券交易所,银行,餐厅,钱币店,集邮店。我不禁怀疑,他要一路走到蒙马特高地,而我将毫不犹豫地跟上。因为…… 因为,就连我都会承认,巴黎是一座剧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尽管边缘稍有磨损),而住在这里意味着要花费许多时间守在外面,等待进去,一旦进去,又要等待开场,思索着鲜艳的红色幕布再过多久才会开启。灯光陆续熄灭,观众陷入沉默,附近暗流涌动,你知道演出终于要开始了。 我所谓的“演出”,指的是生机勃勃的鲜花,五颜六色的嫩蕊顺着碧绿的藤蔓从高处的窗台垂落,俯瞰着幽静的小巷;抑或摩肩接踵的博物馆走廊,在人群中,你发现一尊雕像直勾勾地盯着你,眼中只有你,历经数个世纪,静止的微笑依然神秘而狡黠;抑或一顿偶然邂逅的晚餐,盘子里全是*简单的食材(可能是你自己烹制的菜肴,严格遵循某位屠夫的热情指示),组合起来却达到了*妙 的效果,轻轻咬一口,你就会品尝到超乎想象的美味。你始终在等待幕布升起,正是因为你不清楚它会在何时何地升起,也不清楚舞台上会出现什么。 比如,一个男人。比如,你的丈夫。 我给艾丽发短信,告诉她我可能要晚点儿回去,让她先打开店门,把提示牌翻到“营业中”的那面,以便吸引顾客—— 突然,我跟踪的男人打断了我。 “有事吗?”他说。 听起来十分突兀,**不是正常的问候。刚才我忙着打字,虽然仍旧在走路,却没有留神观察。眼下,这个男人竟然在面对面地与我讲话,以前从未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他站得很近,呼出的气息颇为清新。可是,我却感到头晕目眩,周围的行路人、*物狗、快递员和摩托车都在绕着我们旋转,仿佛石子落进河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不”,我说。我应该用英语回答:“抱歉,你说什么?”那样他就会觉得我不懂法语。然而,我练习*多的法语单词就是“不”,口音**地道,结果他把我当成了本地人。他低声用法语询问,我为何要跟踪他。 可我才不会告诉他:其实,我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初的几个月里,我熬过了各种手册、网站和书籍所说的心理阶段——震惊、否认、怀疑、内疚、愤怒、*望。我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这些痛苦的阶段,循环往复,却无法抵达专家所承诺的“接*”阶段。 后来,我总算撑到了*后一个阶段,或者确切地说,虽然我没有接*失去丈夫的现实,但是却接*了其他的现实。我原本以为,经营一家巴黎书店并且住在书店的楼上,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是我慢慢地意识到,这种短暂的生活状态可能会**地持续下去。 于是,我迈入了崭新的阶段:“法国”阶段。法国的一切好像都跟美国差不多,但事实证明二者截然不同。在美国,如果忽然看到跟自己的丈夫颇为相似的男人,你会露出悲伤的微笑。在法国,你会义无反顾地去追逐他。 在美国,你心想:“当然会感到好奇,毕竟这就像一本未完成的书。” 在法国,我知道,这就是一本未完成的书。 在美国,你说“我失去了丈夫”,大家便觉得他们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法国,他们理解得*加透彻。我说自己失去了他,他们不会说“请节哀”。 他们会说:“他去哪儿了?” 所以,在回答那个男人的时候,我平静而清晰地复述了自己曾经告诉过警察的话语。 我说:“我在寻找我的丈夫。” 我没有往下说,因为这仅仅是我的故事,当初的我并不知道还有后半句。 “我的丈夫也在寻找我。” 如果我们确实需要某个人,那么总能找得到,因为你所寻觅的对象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经过多年的乡村生活,我终于重返巴黎,而我需要一位年轻的画家来唤醒我。巴黎依然美丽如初,可是年轻的画家,你在哪里? ——格特鲁德·斯泰因,1945 年写于巴黎 每一周,我都会跟踪那些不是我丈夫的男人。 后来,尽管时过境迁,我却仍旧保留了这个习惯。我知道不该如此,但是我做的许多事情都经不起推敲。抽烟,开书店,花钱报法语班却想方设法地逃课,而这只是其中之一罢 了。我陪女儿们走到学校,心不在焉地望向其他神情恍惚的家长,开始搜寻符合条件的目标。 偶尔,我会将高大的校门作为起点,看准一位动身离开的学生父亲,悄悄地尾随上去。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会前往熙熙攘攘的圣安东尼大道,仔细观察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时,我能够立刻找到合适的对象。有时,我得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工夫。有时,我发现某个男人跟我的丈夫颇为相像或略有神似——发丝乌黑,肩膀瘦削,双手无法安分地待在兜里,摇头晃脑,东张西望,目光却从未投向我的方向。可是在跟踪片刻之后,总会冒出一些矛盾的细节,令我丧失兴趣。我的丈夫*不会戴蓝色的眼镜;我的丈夫*不会跟孕妇抢出租车;我的丈夫*不会从报刊亭偷杂志,从果蔬店偷苹果,从旧书摊偷书籍;我的丈夫*不会亲吻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我曾经目睹过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做。 有时,我一无所获,内心感到十分惊讶。然而,*加匪夷所思的恐怕是另一种情况——在半公里之内,我就可以找到一个男人,并且成功地尾随许久。 跟踪这些男人本应困难重重,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巴黎是一座拥挤的城市,跟旅游广告和宣传海报所描绘的假象相去甚远。至于我,尽管身材苗条,双腿修长,天生便具备男人喜爱的冷漠气质,但是我已经四十二岁了,除非年龄减少一半,否则他们不会关注我。 平凡的状态正合我意,我也需要平凡作掩护。 **当局经常发布特别警示,频繁地提醒民众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可是我发现,在大家增强戒备的*子里,我反倒显得*不起眼,因为我看起来**不像坏人,谁也不会想到要提防我。 不过,无论何时,如果我追逐的男人离开大街,拐入狭窄的小路,情况就会变得比较复杂。在繁忙的大街上,我曾经与跟踪的对象近在咫尺,仅仅相隔一两米,甚至能够看清他头发的疏密程度(我的丈夫头发**浓密),闻见古龙水的味道(我的丈夫从来都不喷香水),捕捉到衣服上的烟*气息(我的丈夫很少抽烟,偶尔为之,必定装作若无其事,虽然我能借助嗅觉揭穿秘密,但是也会提醒自己,他可以撒谎)。 在安静的小路上,我尽量将距离放宽至一个街区或者*远。我会反复思考,如果前面的男人真是我的丈夫,我该怎么办?拥抱他,牵起他的手,紧紧地握住,踹他,打他,问他“为何要走”“去了哪里”“ 干了什么”。然而,对方不是他,永远都不是他。所以,我便环顾周围的商店,研究自己的手机,阅读历史地标纪念牌上的文字,好让我追逐的男人放松警惕:那不过是个迷路的游客罢了。 有一次(***),意外终于发生了,一个被跟踪的男人转过身来,亲口质疑了我的行为。 那是在我们抵达巴黎的第七个月,虽然并非很久以前,但是也恍如隔世了。当时的我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巴黎亦然。 不过,我早该料到会发生意外,而且我确实也料到了。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他会带来麻烦,因为他跟我的丈夫实在太像了。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眼镜,一样的微笑。在卢浮宫下方的苹果零售店(其*欢迎程度和拥挤程度几乎不亚于上方的博物馆),他对一名女子露出微笑,牙齿闪亮,嘴角微斜,熟悉的表情吸引了我的视线。起初,我呆呆地凝视着他,并未发现他和我的丈夫长得极为相似,等到察觉以后,便再也无法压抑追逐的冲动。他绕着卢浮宫金字塔的“地下双胞胎”转了一圈,那个颠倒的金字塔犹如一枚指向零售店中央的箭头,仿佛在得意扬扬地宣布:“这里才是你们要找的地方。”接着,他缓缓地经过地下商场,摆脱了咖啡、玩具、**的卫生纸等种种**,来到每个人都必须做出决定的位置:应当往深处走,搭乘地铁,还是往高处走,重返地面? 如果他选择下去,我会放弃跟踪,因为我不打算坐地铁。这是计划之外的任务,原本我只是想为女儿们——十六岁的艾丽和十四岁的黛芙妮——选购两条崭新的充电线,以前给她们买过的便宜冒牌货已经坏了。我准备换换胃口,干点儿正经的事情,比如待在家里,拿着苹果的充电线等她们放学。 可是,他选择了爬上楼梯,并且在顶层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他没有迈向车水马龙的里沃利大街,而是折回了卢浮宫侧翼拥抱的巨大广场。他肯定是想再多看几眼。 于是,我紧紧跟随。 过了一两分钟,他低头查看手表,然后拐进黎塞留通道,朝外面的世界走去。这条室内柱廊设在卢浮宫的法国雕塑展区中,透过左右两侧的玻璃幕墙,来往的行人可以免费窥探珍贵的艺术品,无须*到警戒线的限制。 他会看吗?不。 然而,我却忍不住侧目欣赏,短暂的停顿险些害我把他跟丢,我不得不小跑了几步,才重新追上他。我们踏出黎塞留通道,横穿马路,沿着瓦卢瓦大街往北走去。 此刻,我把另一个考验摆在他面前。如果他右转,走向法兰西银行,我会立刻离开他;如果他左转,走向布鲁塞尔皇宫,我会继续跟着他,徜徉在美丽的花园和林立的树木之间。 他选择了左转,于是我也左转。他加快脚步,我竭力保持从容的速度。他穿过东北角的一片立柱,往西,再往北。我们经过法国**图书馆黎塞留分馆的大铁门,身穿黑衣的学者与工作人员在街道旁和庭院中漫无目的地徘徊,专心致志地交谈、抽烟,端着小巧的塑料杯啜饮咖啡。我们不停地前进。古老的证券交易所,银行,餐厅,钱币店,集邮店。我不禁怀疑,他要一路走到蒙马特高地,而我将毫不犹豫地跟上。因为…… 因为,就连我都会承认,巴黎是一座剧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尽管边缘稍有磨损),而住在这里意味着要花费许多时间守在外面,等待进去,一旦进去,又要等待开场,思索着鲜艳的红色幕布再过多久才会开启。灯光陆续熄灭,观众陷入沉默,附近暗流涌动,你知道演出终于要开始了。 我所谓的“演出”,指的是生机勃勃的鲜花,五颜六色的嫩蕊顺着碧绿的藤蔓从高处的窗台垂落,俯瞰着幽静的小巷;抑或摩肩接踵的博物馆走廊,在人群中,你发现一尊雕像直勾勾地盯着你,眼中只有你,历经数个世纪,静止的微笑依然神秘而狡黠;抑或一顿偶然邂逅的晚餐,盘子里全是*简单的食材(可能是你自己烹制的菜肴,严格遵循某位屠夫的热情指示),组合起来却达到了*妙 的效果,轻轻咬一口,你就会品尝到超乎想象的美味。你始终在等待幕布升起,正是因为你不清楚它会在何时何地升起,也不清楚舞台上会出现什么。 比如,一个男人。比如,你的丈夫。 我给艾丽发短信,告诉她我可能要晚点儿回去,让她先打开店门,把提示牌翻到“营业中”的那面,以便吸引顾客—— 突然,我跟踪的男人打断了我。 “有事吗?”他说。 听起来十分突兀,**不是正常的问候。刚才我忙着打字,虽然仍旧在走路,却没有留神观察。眼下,这个男人竟然在面对面地与我讲话,以前从未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他站得很近,呼出的气息颇为清新。可是,我却感到头晕目眩,周围的行路人、*物狗、快递员和摩托车都在绕着我们旋转,仿佛石子落进河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不”,我说。我应该用英语回答:“抱歉,你说什么?”那样他就会觉得我不懂法语。然而,我练习*多的法语单词就是“不”,口音**地道,结果他把我当成了本地人。他低声用法语询问,我为何要跟踪他。 可我才不会告诉他:其实,我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初的几个月里,我熬过了各种手册、网站和书籍所说的心理阶段——震惊、否认、怀疑、内疚、愤怒、*望。我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这些痛苦的阶段,循环往复,却无法抵达专家所承诺的“接*”阶段。 后来,我总算撑到了*后一个阶段,或者确切地说,虽然我没有接*失去丈夫的现实,但是却接*了其他的现实。我原本以为,经营一家巴黎书店并且住在书店的楼上,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是我慢慢地意识到,这种短暂的生活状态可能会**地持续下去。 于是,我迈入了崭新的阶段:“法国”阶段。法国的一切好像都跟美国差不多,但事实证明二者截然不同。在美国,如果忽然看到跟自己的丈夫颇为相似的男人,你会露出悲伤的微笑。在法国,你会义无反顾地去追逐他。 在美国,你心想:“当然会感到好奇,毕竟这就像一本未完成的书。” 在法国,我知道,这就是一本未完成的书。 在美国,你说“我失去了丈夫”,大家便觉得他们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法国,他们理解得*加透彻。我说自己失去了他,他们不会说“请节哀”。 他们会说:“他去哪儿了?” 所以,在回答那个男人的时候,我平静而清晰地复述了自己曾经告诉过警察的话语。 我说:“我在寻找我的丈夫。” 我没有往下说,因为这仅仅是我的故事,当初的我并不知道还有后半句。 “我的丈夫也在寻找我。” 1. 一场充满文艺气质的巴黎之行,一次经典文学的寻踪之旅 在散发着冰激凌香气的浪漫之都巴黎,跟随两部描绘巴黎的经典之作《红气球》《麦德兰》中的文学路线,来一场充满文艺气质的巴黎之行。这里有《红气球》的拍摄地、世界闻名的电影街区梅尼蒙当的前世今生;巴黎*有名的文艺书店莎士比亚书店与《尤利西斯》的尘封往事;《麦德兰》作者贝梅尔曼斯的老酒吧和他的爱恨情仇……文学与旅人在浪漫之都巴黎温情邂逅! 2. 献给爱书之人的经典书单 嗜书如命的二手书店老板会为每一位上门的顾客**一本经典的图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流动的盛宴》《芬尼根的守灵夜》……每个爱书之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慰藉与满足。 3.《出版人周刊》《书单》《旧金山纪事报》及《弹珠盘》作者李敏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