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的诗
作者简介
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诗人,翻译家,河北涿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参与文学团体浅草社、沉钟社。1930年赴德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西语系等处教职。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其出版于1942年的《十四行集》尤为人称道。 编者:程一身,原名肖学周,河南人。本世纪初就读于北大中文系。著有诗集《北大十四行》,专著《朱光潜诗歌美学引论》《为新诗赋形》;译有《白鹭》《坐在你身边看云》《欧洲故土》;主编“新诗经典”丛书。组诗《北大十四行》获北京大学第一届“我们”文学奖。
内容简介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蚕马(一级标题) 1 溪旁开遍了红花, 天边染上了春霞, 我的心里燃起火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 在那时,年代真荒远, 路上少行车,水上不见船, 在那荒远得岁月里, 有多少苍凉的情感。 是一个可怜的少女, 没有母亲,父亲又远离, 临行的时候嘱咐她, “好好耕种着这几亩田地!” 旁边一匹白色的骏马, 父亲眼望着女儿,手指着它, “它会驯良地帮助你犁地, 它是你忠实的伴侣。” 女儿不懂得什么是别离, 不知父亲往天涯,还是海际。 依旧是风风雨雨, 可是田园呀,一天比一天荒寂。 “父亲呀,你几时才能够回来? 别离真像是汪洋的大海; 马,你可能渡我到海的那边, 去寻找父亲的笑脸?” 她望着眼前的衰花枯叶, 轻抚着骏马的鬣毛, “如果有一个亲爱的青年, 他必定肯为我到处去寻找!” 她的心里这样想, 天边浮着将落的太阳, 好像有一个含笑的青年, 在她的面前荡漾。 忽然一声响亮的嘶鸣, 把她的痴梦惊醒; 骏马已经投入远远的平芜, 同时也消逝了她面前的幻影。 …… 北游 他逆着凛冽的夜风,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路。——望蔼覃:《小约翰》 1 前言 歧路上彷徨着一些流民歌女, 疏疏落落地是凄冷的歌吟; 人间啊,永远是这样穷秋的景象, 到处是贫乏的没有满足的声音。 我是一个远方的行客, 走入一座北方都市的中心。 窗外听不见鸟声的啼唤, 市外望不见蔚绿的树林; 天空点染着烟筒里冒出的浓雾, 街上响着车轮轧轧的噪音。 一任那冬天的雪花纷纷地落, 秋夜的雨丝洒洒地淋! 人人裹在黑色的外套里, 看他们的面色吧,阴沉,阴沉…… …… ?勇于直面自我的沉思式诗人,里尔克的“汉语世界代言人”。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冯至借叙事以抒情、化浓情为静思的抒情风格由衷赞赏。 如果按类来分,冯至的诗歌可分成抒情诗、叙事诗与沉思诗。其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分成上下两卷,形成了抒情与叙事两分的格局。事实上,冯至的抒情诗往往不乏叙事因素,像《宴席上》就可以视为叙事诗。《北游及其他》大抵也是如此,“北游”为叙事诗,“其他”为抒情诗。也就是说,冯至的前两部诗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较强的连续性。而到了《十四行集》中,这种抒情与叙事共在、互渗的格局被沉思取代,即使其中仍有叙事与抒情的成分,却处于追问语气的统领与沉思氛围的笼罩中。1941年,《十四行集》经过长期积淀应运而生,“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随之变成了“中国最为杰出的沉思诗人” ?无论取材于现实还是典籍,冯至的叙事诗都体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融民间性与想象性于一体,堪称冯至的“民间叙事三部曲”。其叙事诗代表作是《北游》,它将自传性与社会性熔为一炉,叙事中流露出强烈的抒情气息,将深切的内心感受与广阔的社会画面并置,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应关系:恣意批判却无力改变。最能体现冯至叙事艺术成就的作品是《寺门之前》,该诗叙述真切,挖掘深入,作者描述与僧人自述的结合使叙述主体与叙述对象俨然合二为一,而且诗中塑造的僧人形象具有复杂的真实性,其中脚踏女尸与抱尸而眠的细节描写令人震动,乱世的背景尤其强化了人欲的兴灭之争。 ?冯至《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的珍品 在中外诗歌史上,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奥登的《战时》组诗都是对里尔克伟大诗篇的卓越回应。其《十四行集》由二十七首诗组成,充满了借助象征表达出来的沉思,是中国十四行诗的 珍品。冯至对里尔克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象征主义 的运用方面,就连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十分接近。 在这些诗中,冯至以清醒的存在意识体现出还原 生活真相的努力。从熟悉看到陌生,从飘逝看到 永恒,试图为变幻不定的生活留下一些思想的踪迹和心灵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