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件花衣裳(精)/大家读大家

城市是件花衣裳(精)/大家读大家
作者: 张小虹|总主编:丁帆//王尧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城市是件花衣裳(精)/大家读大家
ISBN: 9787544777667

作者简介

张小虹,中国台湾女作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后获美国密歇根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为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现任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著有《资本主义有怪兽》《身体褶学》《假全球化》《穿衣与不穿衣的城市》《后现代女人:权力、欲望与性别表演》等。

内容简介

两种衣架子:上海时尚与张爱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传奇》小说集一夕之间红遍上海滩的张爱玲,总是出了名的爱打扮。在《万象》主编柯灵的眼中,她穿旗袍外罩短袄,水红绸子,黑缎镶边,右襟上一朵如意云头。在女作家潘柳黛与苏青的面前,她穿柠檬黄袒胸裸臂西式晚礼服,香气袭人,满头珠翠(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身着奇装异服、惊世骇俗的张爱玲,亦中亦西、又古又今的张爱玲,究竟是个怎样的衣架子呢? 张爱玲在追溯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时曾写道,“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此处中国传统服饰宽袍大袖的衣架子,显然与张爱玲在忆及家族成长记忆中提到的另一种衣架子截然不同:“因为我母亲爱做衣服,我父亲曾经咕噜过:‘一个人又不是衣裳架子!’”旧时代女性的“衣架子”是“虚”的,“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层层衣饰堆垒中,欠缺女性主体性与身体感,迂缓、安静、整齐,清代“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而新时代女性的“衣架子”似乎是既“实”又“时”,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出洋、离婚、定居国外,不仅用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更以三寸金莲在阿尔卑斯山滑雪,足迹遍于欧陆与东亚南亚。《对照记》中喜欢服装、思想进步的黄素琼,身着飘飘欲仙的“喇叭管袖子”上衣下配裙,一副五四运动时期美丽摩登的时尚装束。 显然这两种衣架子,标示了不同的女性主体建构方式(前现代与现代吗?),展现出不同的服装—身体—主体意识。那么来自清朝遗老遗少家庭,充满“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的幽闭恐惧,又师承旧腔旧调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更经常穿着老祖母式大镶大滚的短袄登场亮相,这样的张爱玲是哪一种衣架子?成长于三十年代上海,走红于四十年代孤岛时期的张爱玲,爱听市声,爱穿西式曳地长裙,爱看巴黎时装报告。她十三岁尝试撰写纯粹鸳蝶派的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时,就安排了《赛时装嗔莺叱燕》的回目,铺陈主席夫人贾元春主持的新生活时装表演。小时候一心期盼“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长大后一心打 算和挚友炎樱合开服装设计店,这样的张爱玲究竟又是哪一种衣架子? 本章正是想从“时尚意识”的角度,重新切入张爱玲研究中有关性别、身体与上海城市现代性的纠葛。张爱玲的衣架子,是“前现代衣架子”与“现代衣架子”的非此即彼,还是如何旧衣新穿,将老气古板化为别致时髦的“复古”吊诡?张爱玲的衣架子是“实”是“虚”,还是既“实 / 时”且“虚”?“时尚意识”串联了张爱玲的生活实践,美学品味(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对照)与存在哲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更是晚近张学研究中凸显细节、琐碎政治与现代性文学技巧的批评重点。而张爱玲的一篇《更衣记》与一本《对照记》,便已是一套由晚清到民国、图文并茂的服装史料,而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更是充满文本 / 质感 / 织品的丰美华丽。 因此,如何在流行时尚与上海城市现代性的互动讨论中,开展出“时尚意识”的理论建构与服装史料爬梳上的新面向,便是本章最大的企图所在。以下便拟分别从时间意识与空间身体意识两大面向,一探自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时尚意识”逐渐浮显的历程,并以张爱玲为其集大成之展现。 《城市是件花衣裳》收入丛书“大家读大家”(第二辑),该丛书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恋物”是二十世纪风靡一时的文化思潮。思想者们以不同的理论视角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中国苏珊·桑塔格”的张小虹教授,是研究“恋物”与时尚的巨擘。本书尝试将张爱玲、鲁迅和金庸的文学文本置于“恋物”思想视域之下,一方面游走于文学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又融会贯通于理论思想史,从文本里里找出对应的描写,从头发、指甲、橱窗、衣柜、织锦缎夹袍、辫子、树皮儿衫等等,绘声绘影,碰撞出了许多深刻新奇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