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

时间的脚印/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
作者: 陶世龙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20
折扣购买: 时间的脚印/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
ISBN: 9787570210169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49年开始从事科普创作,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的《时间的脚印》等。

内容简介

时间的脚印 时间伯伯, 你是*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着从各方面来的“*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早形成的“躺”在*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穿梭时空,追寻地球发展的轨迹,探索大地中隐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