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国殇(甲午战争120年祭)
作者简介
袁村平,湘潭大学管理系研究生,兴趣爱好广泛,尤涉保险、经济、市场营销等领域,有深厚保险感悟,深入研究过保险行销细则,长期参与保险营销工作的研究与学术交流,颇有心得体会,已发表多篇相关文章及作品。
内容简介
一、日本的明治黩武与大清的风雨飘摇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 神话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其在《日本 书纪》中被称作为神日本磐余彦,在《古事记》中则 名为神倭伊波礼毗古命。传说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权 ,为日本开国之祖与天皇之滥觞。继位,这是日本传 统纪元的开始。593年,圣德太子为了压制豪族,加 强皇权,进行“推古朝改革”,打破了旧的官阶世袭 制,制定出一套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十七条宪法》, 为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创造了条件。645年6月12日,以 大中兄皇子为首的皇室和以中臣镰为代表的一部分贵 族,力主改革,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 他们发动政变,改名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改革,使 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从 710-784年,因其以平城京为都而称为奈良时代,这 一时期日本注意吸收中国文化,佛教迅速传播,多次 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中国。 到12世纪,移居地方的皇室后裔——平氏和源氏 势力渐强,关西的豪族依附平氏,关东的豪族依附源 氏,形成两大武士集团,并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斗争 。直至1167年平氏获胜,首领平清掌握了大权。 1180年,源氏首领源赖朝利用武士阶层对平清盛 的独裁的不满而起兵,于1185年攻灭了平氏,并于 1192年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开始了镰仓幕 府时代(1192-1333年)。 之后的室町幕府时代(1333-1573年),将军权 力削弱,各地守护大名割据一方,导致了混乱的战国 时代(1467-1573年)。在丰臣秀吉丰臣秀吉(1537 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 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 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他是1590-1598 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 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 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 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位后 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的战国时期,实行了清丈 全国土地、没收民间武器、奖励对外贸易和限制天主 教的传布等一系列政策。但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 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 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 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关原大战中打败了 石田三成的联军,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 江户幕府,并于1615年攻陷大阪城,灭绝了丰臣氏, 保证了德川氏政权的稳固,重建由将军直接掌权的高 度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但是江户幕府一别丰臣秀吉 的政策,在1637年颁布《锁国令》,禁止国民同外国 贸易和交流产物,从此日本进入了“锁国时代”。 明治维新:日本强国之路 日本的“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 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 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亦严禁基督教传播。只 特许日本人与中国、荷兰人在九州长崎附近的种子岛 通商,并允许荷兰人在种子岛长期生活居住。这为影 响日本深远的“脱亚入欧”思想的萌发起到了积极作 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 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史称“黑船事件”(亦称 “黑船开国”)。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 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 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 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刺杀与西 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 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 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 ,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 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 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以天皇为首 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 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 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 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 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 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 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 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日本走上了 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 下了伏笔。 风雨飘摇的大清政府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渊沉沦。清朝并没有在一瞬间堕落到底,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 “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 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 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 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 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 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 照而已。 甲午战争之前冲突图我们知道,清政府一直自诩 为“天朝上国”,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 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 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 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 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 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 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 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 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 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 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 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 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与因为改革而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比,此时的清朝 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 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 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 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加上日本国家危机意识一直 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必定会不断向外索取,中 日已不能避免一战。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