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精)
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 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 ,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 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 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 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 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 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 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 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 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 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 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 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 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 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 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 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 猜不出什么事。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 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尽管天天在 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 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 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 ,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 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 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 号走。 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沙锅 鸡块——不过是鸡皮鸡骨。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 饭还是咽不下。 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装,可是默存要到末了两天 才得放假。我倒借此赖了几天学,在家收拾东西。这 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 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 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 。当时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 不能叫回来帮忙。他们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 ,并且学别人的样,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 途摔破或压塌。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 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精,确也不如 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 可准备的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 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 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我补 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 厚如角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 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 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 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转眼到了十一号先遣队动身的日子。我和阿圆、 得一送行。默存随身行李不多,我们找个旮旯儿歇着 等待上车。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 遣队的领队人忙乱得只恨分身无术,而随身行李太多 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东西, 去帮助随身行李多得无法摆布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热 。已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 互相安慰说: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 可以放心。得一据着、拎着别人的行李,我和阿圆帮 默存拿着他的几件小包小袋,排队挤进月台。挤上火 车,找到个车厢安顿了默存。我们三人就下车,痴痴 站着等火车开动。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 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 船慢慢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 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 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 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 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 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 三人,何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 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 不等车开,先自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 下还是挤满了人。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和得一接着也 各回工厂。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 动。P1-4 <p>《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如何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味所在。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在政治的*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惨痛的一页血泪史。但我们读《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只是,在仔细咀嚼后,也许会尝出一点辛辣的讽刺意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