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 印签版
作者简介
枫落白衣,历史研究者,喜马拉雅等多个网络平台的优质主播,音频节目有《中国史话》《美国史话》《欧洲史话》《佛门史话》等,因讲授节目知识渊博、妙趣横生,且史论结合、分析精当、中西文化贯通而深受欢迎。其历史节目《中国史话》等在各平台累积播放量3000余万。
内容简介
006.天子不灵了 在中国神话里,有一个很有名的角色,那就是王母娘娘。她还有另一个名字,西王母。据说她在昆仑山搞了一块“宅基地”,起了一个名字叫瑶池,建了一个“大别墅”,逍遥自在。 民间传说她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这只能算绯闻;正经的道教经典,甚至《西游记》这样的小说,都没有明确这样说过。但西王母和周王朝一位天子的浪漫故事,却被记录在《穆天子传》和《列子》这样的战国书籍里。 这位周天子就是穆王姬满,周朝的第五位天子,传说在位时间大概是前976—前922年,一共55年。据说他不喜欢喝酒吃肉,也不喜欢后宫成群的妻妾,就喜欢驾着由八匹传说中的骏马拉着的大车,四处游玩,到处征伐,就是在四处游玩的路上,他认识了西王母。 在我来看,这件事可以这样解释:周朝西边有一个少数族人群,里面漂亮的女酋长可能接待过周穆王,后来经过各式各样的演绎,这位女酋长就变成了神话里的西王母。 一、 犬戎灭西周 周穆王和西王母的关系不是我们讲历史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周穆王应该为周朝后来的衰亡负一定责任,因为在他当政期间,无缘无故地对西北的少数族动用武力。前面介绍过,这些少数族有一个统称,叫西戎。 本来,周朝实行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周边的少数族也服气,酋长们也经常来周朝朝拜,该进贡的礼品也不少。但周穆王不知道是不是想在西王母面前显摆一下,没有任何理由,他就决定攻打西北的一些少数族。 这件事两面不讨好。打败了,损兵折将还丢脸,即便打胜了,那也落下一个以大欺小的话柄。其他臣服的小国怎么看?他们就会想,会不会有一天这个周穆王也会毫无理由地来打我?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周穆王兴师动众,最后没胜也没败,因为他根本就没找到大一点的西戎部落,仅仅抓了几只白狼回来。 这件事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从周穆王开始,西北的少数族再也不来朝贡了,而且开始不停地攻打和骚扰周王朝,最终在两百年后,周朝的镐京,被西戎少数族攻破。 这事儿发生在周幽王执政期间。周幽王姬宫湦,是周朝的第十二位天子,也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他上位的时候,周王室就已经有些衰败了,甚至在他之前,他的爷爷周厉王还被京城里的人造反赶下了台,跑路了。 纪元的开始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跑路。这一年在历史学家眼里相当重要,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共和元年,史学家称为“纪元的开始”。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我们的历史就不仅仅是靠谱和可信了,而且要加上“时间准确”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前841年以后的2800多年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可以准确说出来发生在哪年哪月。这个成就相当地了不起,环顾世界,我们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周幽王当了三年天子之后,得到一个美女,叫褒姒,褒姒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伯服。周幽王喜欢得不得了,总想着把最好的东西给母子俩。对于拥有整个天下的人来说,还有比天子这个位置更好的吗?那就立伯服为太子好了。可是这事儿很麻烦,因为在褒姒之前,周幽王有一个王后,也有一位太子,根据周朝的宗法制,必须立嫡长子。 周幽王不顾一切把王后和太子宜臼都废了,把褒姒立为王后。这样一来,褒姒成了嫡妻,她的儿子马上就有了立为太子的资格。让周幽王万万没想到的是,太子宜臼的姥爷是一个不好惹的狠角色,他是西申国的国君,号申侯。申侯一看女儿哭哭啼啼地被赶回来了,后面还拖着一个当不成周天子的外孙,一怒之下,勾结西北的犬戎,杀到镐京里,把周幽王斩于骊山之下。 就这样,西周灭亡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描述多了一个细节,说是美女褒姒天生不喜欢笑,周幽王为了让美人一笑,最后想出的办法是跑到骊山顶上,摆上酒肉,演起歌舞,点燃了烽火台。这个动作原本是告诉周朝控制的大大小小国家,这里有敌人,赶紧来解救。等到诸侯们气喘吁吁地赶来时,看见的却是周幽王和美女褒姒在喝酒跳舞,一个个只好沮丧而去,冷美人褒姒终于哈哈大笑。这样的事情后来周幽王又做了好几次,结果等到申侯和犬戎打过来时,点燃烽火也没人来救了。 关于这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里认为,是假的。他有三个理由:第一,这事儿不好笑,诸侯赶过来一看没有外患,早早地就回去了,等于是军队演练,这有什么可笑的?第二,司马迁说诸侯齐至,也就是一起来的,在山下乱哄哄,所以好笑,这一听就是假的。那个时候,没有飞机高铁,诸侯根本不可能一起来到,前后差上一两个月都正常。第三点最关键,烽火台的使用一直到五百多年后的西汉时期才开始。我信服钱先生的结论,“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司马迁道听途说来的,不靠谱。 二、 周平王迁都 无论如何,周幽王死了,他小儿子伯服也很无辜地死了,美女褒姒据说被抓走了,发展了几百年的都城镐京也被一把火烧成了平地。但犬戎也没有在镐京常驻,因为申侯虽然勾结他们干掉了周幽王,但内心里还是不愿意让蛮夷来统治中原的,于是他联合了几个诸侯,把这些西北的少数族赶了出去,扶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新的周天子,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上位之后才发现,王宫里连一张完整的床都没有,而且犬戎也没走远,就在城外面晃荡。他和姥爷申侯一商量,决定搬到祖先周公姬旦在东边建的另一个都城去。 这一年是前770年,在诸侯国里的晋国和郑国的支持下,周平王带着家眷老小,从一片废墟的镐京搬到了洛邑,这之前的周朝历史,称为西周,之后的周朝历史,就叫作东周。 虽然从此时开始的之后514年都叫东周,但从周平王迁都的前770年到前403年,这367年的历史,历史上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春秋。 春秋是怎么得名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所有诸侯国记载历史的书籍都叫作春秋,因为那时候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日子,很多大事都发生在这两个季节。后来,各诸侯国的史书失传或残缺了,鲁国的史书因为和孔子关系密切,被保存了下来,于是《春秋》就变成了鲁国史书的代名词。这部《春秋》是“五经”之一,记载了鲁国从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历史。因为周平王搬家之后的这段历史和《春秋》描述的时间恰好差不多,于是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 书归正传。周平王从镐京搬到洛邑的过程中,除了晋国和郑国,还有一个姓嬴的西部部落帮了大忙,周平王一感动,就封了他们的首领为秦伯,并且大方地把当时被犬戎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地方都给了这个部落。这自然是属于空头支票,意思是有本事你们就自己打回来。这个嬴姓部落也真争气,用了21年的时间,硬是把犬戎彻底赶出了这块地盘。 按照后世一些人的迷信说法,这块地方是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周平王就这样随随便便地给了别人,不是相当于把气运给了人家吗?果不其然,五百多年后,秦伯后代中的一个猛人消灭了所有诸侯,统一了天下,他就是秦始皇,这是后话了。 周平王搬家之后的镐京,破碎荒芜。一个西周的贵族路过此地,十分伤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句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黍离》历来被认为是《诗经》里面最具苍凉意境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对西周的追忆,还有对东周现状的深深忧虑,因为春秋期间的社会现状,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天子无能,诸侯纷争。 天子为什么无能?原因很多,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和人口都少了。《大学》说过:“有土此有财。”有了土地才有财富,对于古代中国,更是如此。周朝开始的时候天子的土地并不小,它虽然是分封制,把土地分给诸侯,但是留给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一定是最大的,叫作王畿。西周开始的时候,周天子的王畿有两块,分别是围绕着今天西安纵横八百里和围绕今天洛阳纵横六百里的两大块土地,而且是连在一起的,比任何诸侯国都大。 等到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把西边大部分被犬戎占去了的土地都给了秦伯,等于是只剩下了东边洛邑的六百里土地,差不多只有原来的40%,人口更是只有原来的1/5。那自然地,财富和实力就大打折扣。 此外周平王还背着一个弑父的罪名。无论周幽王多么糟糕,毕竟是他父亲,他和姥爷勾结犬戎砍了父亲的脑袋,按照周礼,这是大罪,是要受到谴责的。很多诸侯国就开始瞧不起他这个天子,并且开始挤占他的地盘,导致周王室控制的地区是越来越小。 土地小了,税收钱财就少了,能养活的兵也就少了,那这个老大就当得很勉强。第一个跳出来挑战他的权威的,是护送周平王来到洛邑的郑国。 三、“周郑互质”和“繻葛之战” 郑国这个封国,是周平王爷爷册封的诸侯国,一开始的时候只有靠近镐京的一座城,小得不能再小了。到了犬戎入侵的时候,第一代郑国君主郑桓公为了表现,争取上进,就和犬戎玩命,结果被杀死了。他的儿子郑武公化悲愤为力量,和申侯里应外合,一起赶跑了犬戎,之后摇身一变,变成了周王朝的卿士,类似后来王朝的宰相。郑国也和周王朝一起东迁,来到了洛阳附近,占据了一块新的,更大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封国,这就是新郑,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 郑武公死后,他的儿子郑庄公即位。郑庄公仗着自己是天子的卿士和祖辈留下来的实力,开始东征西讨,欺负周围的诸侯国,侵占人家的土地,还经常打着周平王的旗号——我代表天子讨伐你!这可能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平王对此很是郁闷,想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分一半卿士的权力给另一个诸侯。郑庄公听说这事之后,就跑去问周平王,这是啥意思?周平王立马退缩了,说我没有分你权力的打算,是谁在造谣?最后这两人居然达成了一个协议,把自己的儿子派到对方身边去做人质。当然,协议书上写的是周平王的儿子去监督郑国,郑庄公的儿子是做人质。 这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件轰动性的大事件,叫“周郑互质”。在这件事上,郑庄公几乎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周王室一时之间声名扫地。 周平王死后,孙子周桓王即位,年轻气盛,心里想的是,我是周天子啊,你郑国应该对我客气点;可 郑庄公都欺负周王室十几年了,心里想的是,我这么强大,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总得对我客气点吧。结果就是,两人谁都不客气。周桓王率先发难,强行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封号,不让他参政议政了。郑庄公一气之下,干脆连朝见这种基本礼节也免了,不仅如此,他还派军队去周天子的庄稼地里抢粮食。 这下就撕破脸了,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领联军讨伐郑国。这个行动实在过于冒失,周桓王既不了解自己的实力,也不了解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用毛泽东对郑庄公的评价就是,“此人很厉害”。这个厉害不是张牙舞爪的厉害,而是那种轻易不出手,出手就要命的厉害。 郑伯克段 郑庄公名叫寤生。因为他妈妈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备受折磨,所以就不喜欢他,而是喜欢小儿子段。郑庄公即位之后,她居然和小儿子段合谋想把大儿子害死,并为此整整准备了23年,慢慢控制了郑国的北部和西部。 在这23年里,郑庄公除了在外面打仗,就是对母亲尽孝,对弟弟段退让。可是等到公子段的部队刚起兵反叛,郑庄公的军队就马上将他击溃,公子段跑到共国,最后被砍了脑袋,武姜直接被郑庄公囚禁。 上面这段故事就是《左传》和《古文观止》里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内容。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郑庄公一直装傻充愣,阴险地诱导他弟弟和母亲反叛自己,最后一击致命。 周桓王如果真的了解郑庄公,就应该知道,对方既然敢割他的麦子,抢他的粮食,肯定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甚至可以这样说,郑庄公因为卿士的地位丢了,早就有意教训一下周桓王,顺便震慑一下周围看他丢了卿士位置而蠢蠢欲动的诸侯们,只不过于情于理,都不能先动手,所以隐忍不发。现在周桓王先发兵了,正中下怀,他马上率兵迎战。就这样,两方发生了“葛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周天子大败而归,周桓王被对方一箭射在了肩膀上。当然,郑庄公见好就收,也没追赶;不仅如此,晚上还派人去看望周桓王,送来伤药……周桓王毫无办法,伤好之后,垂头丧气地回去闭门思过了。 前有“周郑互质”,后有“繻葛之战”,两件事之后,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已经完全没有力量管束诸侯;诸侯们也都知道了,周天子只不过就是一个摆设。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前707年的繻葛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它意味着以前那种天下一家,按周天子的命令行动的时代结束了,一个诸侯争霸的大舞台拉开了帷幕。顺便震慑一下周围看他丢了卿士位置而蠢蠢欲动的诸侯们,只不过于情于理,都不能先动手,所以隐忍不发。现在周桓王先发兵了,正中下怀,他马上率兵迎战。就这样,两方发生了“葛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周天子大败而归,周桓王被对方一箭射在了肩膀上。当然,郑庄公见好就收,也没追赶;不仅如此,晚上还派人去看望周桓王,送来伤药……周桓王毫无办法,伤好之后,垂头丧气地回去闭门思过了。 前有“周郑互质”,后有“繻葛之战”,两件事之后,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已经完全没有力量管束诸侯;诸侯们也都知道了,周天子只不过就是一个摆设。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前707年的繻葛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它意味着以前那种天下一家,按周天子的命令行动的时代结束了,一个诸侯争霸的大舞台拉开了帷幕。 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