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 祭完灶王爷,置办完年货,贴完春联,除夕就在 忙忙碌碌中到来了。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中国 人以这一天为岁末,在这一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 ——“守岁”。 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能让这一年悄悄过去,我 国的守岁风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不衰。 守岁的活动非常丰富,一般吃完午饭人们就开始做守 岁的准备工作了,年夜饭便是其中之一。年夜饭对于 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一天,不管身在何方,不 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求学,人 们都会赶回家团聚,在一起吃这顿一年一次的年夜饭 。正因如此,年夜饭也被人们称为“团圆饭”“合家 欢”。 年夜饭是旧的一年里的最后一顿饭,人们为了犒 (kao)劳自己和家人一年的辛苦和忙碌,饭桌上的菜 肴往往十分丰盛。年夜饭的重头戏实际上是讲究颇多 的各色菜肴,比如为了讨口彩,饭桌上必须要有鸡有 鱼,“鸡"和“吉”谐音,是吉利的意思,“鱼”和 “余”谐音,意为年年有余。虽然都是丰盛的晚餐, 南北方还是会有很多不同。在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 的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寓 意“更岁交子”,一般在新旧交替时享用,俗称“吃 五更饺子”。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则会在年夜饭吃 长面,寓意长命百岁,还有的地方把汤圆、馄饨列为 必不可少的主食。 年夜饭后,家家户户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在火炉 旁,拉家常,谈未来,一直到凌晨时分,迎来新的一 年。这种以通宵欢聚的形式守候新年到来的活动,称 为“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晋朝,蜀地已有守岁这一习俗。至隋唐,守岁成 为一种全国性的年俗,唐太宗在《守岁》中写道:“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及至宋朝,“儿童强不 睡,相守夜喧哗”。 据说,在古代守岁是为了祈求家中父母老人长寿 延年,所以要坚持守夜,不能睡觉。因为整晚不睡, 总要强打精神,所以北方俗语中把守岁称作“熬年” 。在山西等地区,守岁时要点“旺火”,以上等煤块 垒成佛塔状,中间放置引火的木柴。除夕夜大家各自 在门前点起旺火,光焰升腾的旺火代表了主人庆祝祈 福的心情。河北邯郸大年则有另一种形式的旺火,就 是“烧旺气”,年三十的后晌,各家要备几个树疙瘩 ,初一早起点着,只让其冒烟,不让其着火,从早到 晚,青烟袅袅,缭绕不断,直通云天,这就是所谓旺 气通天,表示今后全家兴旺。 正月初一,家长会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 、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须叩头致 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果、红包( 压岁钱)热情款待。当然,现在磕头拜年这种习俗已 经不多见了,但小辈向长者拜年仍是每年正月都必做 的事情。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 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称为“团拜”。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 农历新年,人们忙着互相拜年,在正月初五这天 ,有一位重要的神仙要迎进家来,这位神仙就是财神 爷。初五接财神,一年都会财源滚滚。财神又叫“五 路神”,因为初五与“出门五路"谐音,意思是:出 门在外,不管去哪个地方都能赚到钱。在民间还有一 种说法,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诞辰,人们在这一天 接财神其实就是给财神爷庆祝生日。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