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旧事(孙树梅回忆录)
作者简介
孙树梅 1928年2月19日(农历)生于河北省容城县。 自幼喜爱绘画,7岁时开始通过临摹学习中国画,后师承王雪涛先生学习小写意花鸟,并自习山水。获美术副编审职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43年进入荣宝斋T作。1950年荣宝斋公私合营后,任荣宝斋编辑室主任,负责木版水印全而工作;1979年荣宝斋成立编辑出版部(荣宝斋出版社前身),出任编辑出版部主任,同时任蔡金鹏经理助理,直到退休。 曾多次获国内外各种奖项,主要有:1989年装帧设计的木版水印《八大山人涉事册》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银奖;1991年策划、设计的《荣宝斋画谱》被列为1991一1995年国家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并获中国图书奖和新闻出版署直属单位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年编辑、装帧设计的木版水印《虢国夫人游春图》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家乡生活记忆 一、父亲 我父孙荣禄,字授之,于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容城县 城西门外的孙家胡同。这个胡同为东西走向,斜对着县城 西门,胡同内住着我家及同宗共六家,另有张姓和胡姓各 一家。 我父为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妹妹。我爷爷早年“闯关 东”,回来后迎娶了我奶奶,然后就在容城县城里一家面 铺做生意,后当上了面铺的掌柜,四十多岁时就去逝了。 在我印象中,家中也从没有人提起过他,似乎这个人从来 没有存在过,这些信息,还是从我姐姐和我妻子口中听到 的。 我父亲在民国初年来到北京。起初,在前门大街紧临 大栅栏东口的一间名叫东兴的纸店学徒,后来才到荣宝斋 。我曾经见过一帧我父亲在荣宝斋工作期间全体职员的合 影,照片上约有20多人。那时,作为荣宝斋创始人、第一 任掌柜庄虎臣先生还在任上。可能就是因为庄虎臣先生与 清廷的关系,进人民国多年后,照片上的这些人还都留着 辫子。 在第一任掌柜庄虎臣的倾力经营下,荣宝斋已经成为 琉璃厂街面上数一数二的大商铺。随着第五任掌柜王仁山 先生上任,荣宝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短短五年里,王 仁山先生已将荣宝斋的业务扩展到天津、上海、南京等五 个城市,王仁山先生顺势升任总经理,我父亲就担任了北 京荣宝斋老店的经理,直到1941年离开荣宝斋。 我听父亲讲,他之所以如此早地离开荣宝斋,是被当 时北平荣宝斋的一个副经理设计所致。这位副经理一直觊 觎北平荣宝斋掌柜一职,为此,经常别有深意地向王仁山 先生汇报我父亲一些言行,还将我父亲的经营之功据为己 有,但王仁山先生从未理睬过他,所以,多年来,他始终 未能如愿。1940年武汉陷落后,武汉荣宝斋分店被迫歇业 ,经理刘申甫回到北平待命。这时,这个副经理认为时机 到了,就设计了个“鹬蚌相争”的计策,他坐待渔翁之利 。这个副经理知道,刘申甫年龄已届60岁,不可能再干很 长时间,而我父亲当时却不到50岁,他想替代我父亲并不 容易,于是就鼓动刘申甫让王仁山先生给安排工作。当时 ,随着日军占领地域不断扩大,荣宝斋在各地生意也都处 在歇业或勉强维持的状态,根本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而 他的资历又比较深,王仁山先生不能拒绝。于是,王先生 找我父亲谈话,先问父亲家有多少田地,有多少房子,生 活怎样等等,我父亲回答说都很好。王仁山先生接着试探 地问父亲,是否可以暂时让出北平荣宝斋经理的位置,先 回家休养一段时间,以后有机会再回来,如果我父亲不愿 意再回来,也可以安排他的儿子们来。就这样,为了不让 王仁山先生为难,我父亲同意离开荣宝斋,为此,王仁山 先生给了我父亲一笔丰厚的补偿。 刘申甫上任北平荣宝斋经理不到半年,因健康原因就 退休回家了,这个副经理如愿当上了北平荣宝斋经理。然 而好景不长,随着大伙计王宗光逐渐显露出才华,很为王 仁山先生器重,这个副经理又开始担心自己的位置被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