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色(中国传统色彩风尚)
作者简介
曲音,中日传统色彩研究者,独立策展人,若啃肉文化创始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色彩及古代绘画史;多次策划大型国内外展览活动;在《美术》《美术观察》《日本色彩学会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曾为“三联节气”公众号撰写传统色彩专栏。
内容简介
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最初甲骨文中出现的『白』可能是在表现日光的白色。在五行中,白色属金,指代西方,是中国传统五色体系中的『正色』之一。『白』既是白色也是无色。在西方物理学中,『白』并不属于色彩范畴,画家们也常将白色视为『非色彩』,但我们看到的白色物体并不透明,且每种白色都各有特点,希腊的白色建筑、北京的妙应白塔、西藏的白色哈达、新娘身上的白色婚纱等,都展现着属于白色的不同美感。旧时表现『白』的词汇不少,但大多都来自于对丝织品本色状态的称呼,如缟、练、素等,也有色相深一点的、脂白的膏,其他还有皑、皓、皎等。除此之外,『白』还有空白、虚无的含义,色彩之外的『白』也指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本来色 白,旧时通“帛”,是先秦时对丝织品的统称,指没有经过染色的织物。棉、麻、丝绸等在白色或本色状态时都可称为“白”。我们在张萱的《捣练图》中可以看见古人对于丝织品的加工过程。画面左边,两妇女对面而立,双手用力拉着一匹煮熟的丝绢,纤细、洁白的质感跃然纸上。而中间的妇女正在小心翼翼地对白绢进行熨烫的工作。她神情谨慎,仿佛生怕将这洁白之色给烫焦。 我们现在最常穿着的面料是棉,然而在棉花还未传入中原以前,普通民众主要穿着的衣料则是麻与葛制成的。麻、葛纤维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原料,古时统称“布”。最初大多都以纤维的原色示人,呈现暖白之色。麻、葛织物的吸湿散热功能较好,穿着透气,加上清爽的白色,十分适合在夏季穿着。 《韩非子》中就有关于尧夏日里穿“葛衣”的记述,以赞扬他生活的简朴。但麻、葛也有好坏之分,质感最好的要数“紵”,又称苎麻。苎麻织出的夏布质感平滑而具光泽。《左传》中就记载了晏婴到访郑国,收到郑相子产赠送的特产“紵衣”,也就是白色的苎麻衣服。《古乐府》中的《晋白纻舞歌诗》中有“质如轻云色如银”的描述,宋人戴复古也有“云为纬,玉为经”的诗句,可以看出此类麻织物的本色正是柔和而富有光感的“白”。 当然麻类织物的“白”与其密度也有着很大关联。麻的密度单位用“升”,7-9升为奴隶穿着,10-14升为平民所用,15升以上的“缌布”的精细程度已可媲美丝绸,光泽度自然不会差。而30升的“缌布”则专门用来制造皇帝或贵族的帽子,其复杂程度并不比直接用丝绸划算。所以,织得越细密,布面的色泽也就越发亮白。当然,古人也研究出来一套漂白的方法,使麻织物能在其本色的基础上更接近白色。 麻织物不仅能做衣,最早还能用来做成纸。其实,早在东汉“蔡侯纸”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麻制的纸张。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西部地区出土了多件西汉造的纸,如新疆的“罗布淖尔麻纸”、甘肃的“悬泉纸”、陕西的“灞桥纸”等。当然,蔡伦在造纸术的发展中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革新作用。他在总结前人制麻纸经验的基础上,主持研制了以“楮皮”为原料的木本韧皮造纸技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当时纸的品质及色泽。 旧时,白色的织物也被称作“缟”。据颜师古对《汉书》的注,“缟”为本色的缯(“缯”为丝织物的统称)。清代任大椿《释缯》中就有“熟帛曰练,生帛曰缟”的记述。传说,以鲁国的“缟”最为著名,《韩非子》中记载:“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商人尚白,爱穿白衣。《诗经》中就多次出现了“缟衣”的说法,飘飘白衣搭配“綦巾”(绿围巾)或“茹蘆”(红丝巾),尽显清新淡雅之美。在文献中也常见“缟白”、“素缟”的用法,都用以指代白色。按照“周礼”,“缟”也是服丧时的标准用色,“披麻戴孝”的习俗在民间至今还在沿用。只不过旧时用麻,“缟”色也就是黄白或乳白色,而非纯白。 “缟”还有另一种称呼:“素”。正如《列子·汤问》中所记的“缟,素也”。“素”在《说文》中解为“白緻缯也”,即是指厚而密的白色丝帛。穿“素衣”的习惯自先秦开始,“素衣”配上“朱绣”的服饰也出现在了《诗经》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也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的句子。“素衣”在西周十分盛行。 历史上有一件著名的“素衣”,便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此衣一出顿时震惊世界。一是因为轻,仅仅49克;二是因为薄,丝缕纵横,薄如蝉翼;三是因为“素”,最大程度展现了精缫蚕丝的本色美。这三点无疑都能证明西汉的丝织技术到达了一个高峰。关于用途,有人认为如此透明的“素衣”一定是用来献媚的睡袍,也有人认为此种素纱应是穿于其他有色衣物外的罩衫,只为制造若隐若现的华丽效果。这种极致的透明感,恐怕连如今的“婚纱女王”Vera Wang也难以企及。 古画、器物、服饰、妆容 落日的余晖、茫茫的寒林,花冠上的羽毛,冷月映照的修竹 有形又无形的色彩,蕴含中国式的审美和浪漫 图解中国色彩的独特魅力 全面梳理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演变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