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秘史之沉浮

蒋介石秘史之沉浮
作者: 郭宝平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44
折扣购买: 蒋介石秘史之沉浮
ISBN: 9787512614451

作者简介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学士 法学硕士 曾出版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 《当权不过如此》 《谋位(风云张居正)》等书

内容简介

1.身处底层又急于出人头地,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大清光绪 三十二年,是西历1906年。这年的春天,东邻日本,樱花已经盛开,正是 气 候怡人、赏心悦目的季节。 可是,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沐浴春风的喜悦,反而流 露 出无奈、无助和焦躁的神情。 这个名叫蒋志清的年轻人,来自中国浙江,不满19岁的年纪,身材不 高, 尚不足170公分;体重也只有59公斤。这样一个瘦小的年轻人,在东京街头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毫不起眼。如果说,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 无 可掩饰的落魄和惆怅。 本来,这个年轻人,是为了改变命运,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 兮不复还”的悲壮,踏上海轮,来到东邻的。 的确,在这个年轻人的脑海里,早早就生出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改变 命运, 出人头地! 是太多的屈辱和不平,促使这个年轻人苦苦地思索着改变命运的途径 。 屈辱和不平,是从这个乳名叫瑞元的年轻人8岁那年开始的。8岁之前 , 由于家中开着一个不大的盐铺,还有一些田亩,父勤母贤,日子过得可谓 无 忧无虑。在无忧无虑中,顽童瑞元,也喜欢做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 结 果还落下了一个“无赖”的“雅号”。 8岁那年,54岁的父亲突然故去,同父异母的兄长要求分家析产,寡母 带着瑞元和一弟一妹,艰难度日。随后,4岁的弟弟也不幸夭折了。孤儿寡 母 的家庭,笼罩在悲恸凄惨的阴影里,而寡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唯一的儿 子 瑞元抚养成人,顶门立户。 失去亲人的悲痛固然令人久久难以释怀;但是,更让少年刻骨铭心的 , 是随着家道衰落所遭受的轻蔑和欺辱。 瑞元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个场景:那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在邻居家玩耍 , 刚好到了午饭时间,邻居家主妇端出来香喷喷的鸡汁烤芋头分给小伙伴们 吃。 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有一份,轮到瑞元时,他正想伸手去接,主妇却端着烤 芋 头转身走了。 瑞元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感到被当众羞辱的愤怒和无助。渐渐地, 和 瑞元在一起玩耍的伙伴们,也都疏远了他。从街坊四邻的指指点点中,瑞 元 终于明白了,他们是嫌没有父亲管教的瑞元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坏。况且, 和 这样的穷小子混在一起,只有吃亏,不会有什么出息。 每当听到人们在背后窃窃议论,说他是小无赖、穷酸样、没有父亲教 养 等等,瑞元都想勃然反击,但最后都不得不强忍怒气。因为,他知道,孤 儿 寡母的家庭,势单力薄,是逞强不得的。 怎么办?一向好动的瑞元,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一个人躲 在 无人的角落,沉思默想,郁郁寡欢。 思来想去,瑞元坚信,面对现实,自己不能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 自己。 而要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求得功名,出人头地,不仅 自 己能够扬眉吐气,也好让含辛茹苦的母亲,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 寡母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也尽力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倾其所 有, 也要支持儿子读书。然而,靠读书求取功名之路,不久就遇到了挫折:面 临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朝廷一番反思,决定改弦易辙,实行新政,而新政 的 核心,就是废科举、设学堂、派游学。 虽然不得不断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想法,但是,新式学堂更激发了 瑞 元的学习热情,也极大地开阔了少年的视野。他知道了,这个国家,处在 危难中; 在这个危难的国度,许许多多的人们,像他一样,生活得没有尊严,没有 幸福。 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也好,改变自身的命运也罢,反正,游学海外, 已 经渐渐成为时尚,瑞元也动了这个念头。在国内,他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 哪里! 可是,要留洋,寡母舍得吗?家里的境况能够支撑得起来吗? 一个时期里,在奉化县的龙津中学,这个年轻人每天都早早起床,梳 洗 后就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大约半个小时,紧闭双唇,交叉双臂,显示出一副 坚 定与沉思的神态。 他,在苦苦思索着改变命运的途径。 为此,他处处留心,尤其关注时事,在学校的阅览室内,总是最先抢 到 上海送来的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那天,正好瑞元从县城的龙津中学回到家里,村里甲首到家里催缴差 粮, 母亲和他发生了争执。瑞元听明白了,自己家里孤儿寡母,近乎穷困潦倒 , 甲首非但不予体谅关照,反倒以强欺弱,额外多派差粮。寡母认为摊派不 公, 据理争辩。站在一旁的瑞元义愤填膺,按捺不住,指着甲首破口大骂,几 乎 大打出手。甲首恼羞成怒,到衙门告了一状,官府派差役传瑞元到衙门听 勘。 原以为官府是讲理之处,不料官府不问青红皂白,竟然勒逼招供。瑞元无 奈, 为使寡母免受牵连,便忍辱画押,遂被官府扣押大牢之中,监禁数日。 想自己8岁丧父,一门孤寡无依;而国家又是政污官贪,吏胥势毫,夤 缘为虐。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有宁日。尝以田赋征收 , 强令供役,产业被夺,先畴不保,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 论, 戚族亦多旁观。母子含愤茹痛,荼孽之苦,不足以喻。年轻人的心里,燃 烧着 仇恨的怒火。 他清楚地意识到,要解心头之恨,就得出人头地。可是,出人头地的 路 在哪里? 那时候,所有的热血青年,都把出国留学作为改变命运、实现理想、 建 功立业的一条捷径。这腐败的政府,不公的社会,已经没有了下层民众的 立 足之地。于是,忍受屈辱发誓要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外出求学的念头,更加 强烈, 也更加坚定了。 不仅要留学,而且一定要学军事。 此意已决,年轻人写信向母亲表明心迹:非出人头地,不能解心头之 恨, 非东渡求学,难有翻身之日! 亲戚朋友闻此讯息,皆不以为然,纷纷劝阻。寡母虽非大家闺秀出身 , 但却是深晓大理,明白是非之人。有钱有势有门路人家的孩子,纷纷留洋 , 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能?况且儿子的志气、志向,也令她感到欣慰。天下 父母, 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摆脱屈辱、贫困的境地,出人头地呢?所以刚过 不 惑之年的寡母,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强忍着骨肉即将分离的痛楚,东借西 凑, 尽力为儿子筹集东渡的盘缠。 终于可以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第一步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