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作者: 魏忠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7.40
折扣购买: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ISBN: 9787567590717

作者简介

魏忠,学者、行者、旁观者,博士,未来教育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庚商智能教育(苏州、上海、珠海、西安、大连)董事长。魏忠曾经在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交流访问与工作,且具有主流IT企业20多年高管经验。2007年开始,魏忠创办庚商智能教育科技公司,在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始了独特的教学实验,根据每年的实验成果不断思考、提升并开发出产品推广到100多所学校,出版了5本教育专著,撰写了500多篇教育文章。其中《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信息教育技术到信息教育思维》,《教育之真、趣、美》,《教育数据革命,思维革命,场景革命》等文章具有广泛影响。

内容简介

公元1196年,饱**政困扰的朱熹逃到了江西赣州, 在学生的帮助下,在这个美丽的园林里住下来,写下这首 《观书有感》。天光为理,云影为气,湖面为镜,活水为 书,天上的云影、眼中的景色映射在头脑中的是道。云影 为何徘徊,规律如何与人心互动?朱熹深感人间正气需要 存天理、灭私欲。因此,曾为帝师的他想到了“统一思想 、***材”。朱熹要明视听,所做的是为“四书”做注 ,以“四书”为抓手,以经注为教育方法,以格物致知为 核心,构建一元化教育主体思想。 朱熹“名师、进士、游历、争斗、帝师、全才”的成 长逻辑注定了他的思维逻辑,而他的思维逻辑又融入他的 教育逻辑——先知后行、格物致知、人不重要天地真理重 要。朱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朱熹的教育太简 单实用和工具化了,以至于元明清三代照搬无误,成为中 国创造力*低的三个王朝。这是朱熹万万没有想到的。 朱熹成为那个时代的高手,不仅是因为他的聪明,* 是逻辑和技术发展初期的必然选项。朱熹的选择至今在教 育技术和教育界阴魂不散:既然沉重、繁杂的知识太多太 重,就不应该每个学校一套说法、每位教师一套说辞,用 大一统的物理集中共享方式,能够节省社会资源和高效率 地统一思想。朱熹自认为师出名门,将“四书”作为圣典 ,学生如有读不懂的,读自己写的这套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就足够了,省得无数教师和学校误人子弟,培养奸臣。朱 熹这种物理集中、逻辑分散的思路,在技术上也就是主机 虚拟化。这种逻辑应用于教育造就了科举的“八股”,“ 标准化”了考试和录取制度,延伸到**就是我们常见的 全国统一高考、**学校、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库、虚拟 仿真中心、**示范中心、名师课堂以及自上而下的优质 教育资源普及等。 教育技术只是工具,技术背后的逻辑才是理、气。朱 熹说,我们如是学,不舍昼夜。收回师生在课堂上的权利 ,再好的信息化也会成为工具,再好的教育技术也会成为 空壳。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朱熹在洋洋自得中,有一人却表示不服:“我敬仰你 的为人,但不同意你的观点;我同意你的目标,却不赞同 你的路径。”公元1175年,鹅湖之会的陆九渊还是对自己 的学生写下了以上这首诗——《读书》,实则讽刺朱熹。 与朱熹对个人的重度包装不同,陆九渊是九代贵族,因此 他不需要突出自己读书。陆九渊连个像样的老师也没有, 但学问和政绩一点也不比朱熹差。 成长逻辑带来的思维逻辑反映在教育逻辑上,陆九渊 的这首诗和朱熹所推崇的多读书的“源头”与“经典”有 **不同的看法。陆九渊同意朱熹所说的“读书人所达到 的至理”这一观点,但路径却不同。陆九渊认为,每个人 的天性不一样,要循序渐进,读不下去的书暂且放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