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上的舰队:海陆空三军血战太平洋1944~1945年

巨浪上的舰队:海陆空三军血战太平洋1944~1945年
作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6.77
折扣购买: 巨浪上的舰队:海陆空三军血战太平洋1944~1945年
ISBN: 97872181331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反守为攻 抢占特鲁克岛 虽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已近两年,但这场海军之间的较 量尚未演变为全面战争。事实上,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假 战”。所谓假战,本来是指在欧洲战场上,从盟国对德宣 战到1940年首次在西线开展大规模行动之间为期八个月的 静止状态。而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来说,1943年则 是重整旗鼓和等待时机的一年。 1942年8月入侵瓜达尔卡纳尔岛是盟军在太平洋发动的 首次攻势。虽然这场登陆战规模较小,而且只制定了粗略 的应急计划,但历经六个月的消耗战后,美军于次年2月取 得了胜利。直到九个多月后,海军陆战队才向日本占领的 另一座岛屿发动进攻。当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率部在 新几内亚拖垮日军时,陆军的吉斯卡岛特遣队收复了阿留 申群岛。在此期间,海军经历了集结与调整、筹备与策划 、招募与训练、重建与整编。尤其是在最后一方面,造船 厂创造了英勇的壮举。 1942年年底,“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首制舰开始 服役。这艘排水量为3.4万吨的航母将成为美国海军作战部 队的标志。1943年年底之前,另外四艘航母也陆续竣工。 当年,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奔赴太平洋。与此同时, 另外四艘4.5万吨级巨舰即将出厂。仅在1943年下半年,就 有超过500艘新型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入海。在建造商船的 过程中,美国的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凸显。富兰克林·D. 罗斯福总统下令美国海事委员会在1943年年内制造出总吨 位为2400万吨的货轮。由于船舶数量激增,酿酒厂甚至来 不及生产足够的瓶装酒来满足船只下水时举行的掷瓶礼。 此外,物资奇缺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供应链吃紧。由于 润滑油被分配给作战部队专用,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造船 厂只好另寻替代品,用熟透了的香蕉给滑行台的轨道润滑 。由于求职者寥寥,造船厂的人事管理员只能雇用妇女和 青少年做工,同时前往内陆地区进行招聘。他们认为,这 些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黑色风暴”的农民一定不乏才智 ,有可能在建造船只时派上用场。而对于那些刚刚走出“ 大萧条”的人们来说,没有人会错过这个赚钱的良机。 正是因为美国倾其人力,再加上工业部门的鼎力支持 ,美国海军才得以实现其长期以来的梦想,前往太平洋中 部一试身手。自1909年以来,“太平洋问题”就是美国重 要的研究对象。美军假设,日本将对菲律宾群岛发动袭击 ,届时海军需要收复该地。早在1933年,海军上将欧内斯 特·金就曾提出借道马里亚纳群岛攻打菲律宾,因为它是 “通往西太平洋的要冲”。美国海军总部设在华盛顿。瓜 岛战役结束后,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开始不断施压,敦促 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入侵马里亚纳群岛。迄今为止,美国 所占领的岛屿只不过是一片海拔极低、面积很小的珊瑚礁 。无论是从行动规模还是攻打难度来看,此前的夺岛战役 与马里亚纳群岛相比都相形见绌,因为该群岛位于日本所 谓的“内防卫圈”。 1943年11月,当海军上将威廉·F.哈尔西率领南太平 洋的部队向布干维尔岛发动袭击时,海军中将雷蒙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