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楹联匾额鉴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千年文脉 历久弥新:白鹿洞书院沿革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坐落在庐山东南麓的 一爿河谷小盆地中,背倚五老峰,远眺鄱阳湖,四周有后屏 山、卓尔山、左翼山、回流山环绕,山势逶迤,草木丰茂。 一条小溪自五老峰蜿蜒而来,名贯道溪,横贯书院门前,潺 潺清流,可濯可鉴,至左翼山侧陡转下注,喧腾激浪,奔流 而去。白鹿洞书院正坐其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隐逸者的乐土,流风余韵,千年不 绝。唐代,士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十分兴盛,如李白、白居易 在内的许多士人都曾在庐山修建书堂,读书作文,登山临水 ,享受隐逸的乐趣。中唐时期,李渤来到庐山隐居读书,成 为白鹿洞书院的开辟者。 一、肇始 白鹿洞的历史要从李渤开始算起。李渤(773—831) ,字浚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自青年起便开 始漫游四方,约贞元十四年至贞元十九年(798—803)间 在庐山隐居。在庐山的悠然岁月里,李渤主要居住在五老峰 下的白鹿洞。传说,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只白鹿自娱 ,出入相随。这头白鹿很有灵性,能到市肆为主人购物,因 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他所隐居的地方被称 为白鹿洞。贞元十九年(803),李渤离开匡庐,来到嵩山 ,唐宪宗时期又被举荐出仕,曾任考功员外郎。长庆二年( 822),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惠政。 他组织民工在城南疏浚甘棠湖、南门湖两座湖泊,又在两湖 之间修筑堤坝,方便民众往来,人们把这段堤坝称为李公堤 。李渤曾修建景星书院,是九江城区见载最早的书院。他还 建造了清辉馆,刘禹锡写诗称赞道:“浔阳江色潮添满,彭 蠡秋声雁送来。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李渤 在他旧隐之地白鹿洞创建亭台楼榭,环以流水,广植花木, 以张其事,使白鹿洞成为学人士子荟萃之所,自中唐以来, 读书其中的学子就络绎不绝,影响越来越广。明代桑乔在《 庐山纪事》中说:“唐时人士多栖隐山谷,以猎声华,故司 马子微目终南为仕宦捷径,不独庐山。当贞元、元和中,符 、杨辈居庐山者三数十人,不独渤兄弟。但它仕者所治不近 所隐,无以彰显之,故隐居汩没无闻。白乐天赴杭州,过草 堂才信宿即去,独渤刺江州,为能侈而大之,此鹿洞所以闻 于世也。”至南唐时白鹿洞被立为国学,成为日后建立白鹿 洞书院的基础。 二、荣光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对于儒学教育十分重视, 在首都金陵设立国子监,儒风盛行。南唐升元四年(940) ,朝廷又在李渤曾经隐居读书的白鹿洞建立“庐山国学”, 又称“白鹿国庠”,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置学田以 养士,并藏有大量书籍。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 江州庐山白鹿洞,李氏日常聚书籍,以招徕四方之学者,有 膳田数十顷给之。选太学中通经者,授以他官,领洞事,以 职教授,自江南北,为学者争凑焉,常不下数百人,厨廪丰 给。”当时在庐山国学读书的学生很多,常常有一百多人, 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有伍乔、江为、杨徽之等人。 伍乔,庐江(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