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9/20231113195016536.jpg)
出版社: 中国三峡
原售价: 36.8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ISBN: 9787802238718
细节21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 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的成长经历对我们 有很多启发: 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 家庭里,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 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 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 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不能不说与 陈章良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和 培养有很大关系。 陈章良由于家境清贫,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忙干活 ,直到9岁才上小学。有些人认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 看,他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陈章良并不这样 认为,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四年劳动, 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 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 ,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 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正是靠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仅用17年时间就 完成了小学至博士的学业。难怪有的大学生问他:“ 你是否绝对聪明?”他说:“我很刻苦。”他认为,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章良的父母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爱劳动,“不 要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来”,“要好好劳动,努 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所以,陈章 良最难忘的是罗立中的国画《父亲》,最难以拒绝的 是父母在家乡的期待。正是与父母亲难分难舍的思想 感情,使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效祖国、报答父母。 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童年和少年经受过的困难 、挫折和磨炼,是日后成才的资本。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 ,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须从事 这样或那样的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找到无 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懒惰、好逸恶劳 是万恶之源。劳动是成功的本源,因为美好的东西如 果轻易得到,孩子就会毫不在意,只有让他们亲自付 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他们才能懂得珍惜、爱护这些 美好的东西。而那些优秀的人物、那些伟人,无一不 是在苦难中,在贫困的推动下,勤奋劳作,而终于脱 颖而出的。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 草一样,很少经历风吹雨打,他们不懂世上还有“艰 辛”二字。他们不懂得体贴农民,不知道爱惜粮食和 敬重土地,他们已经丧失了把劳动作为美德的最朴素 的理解。而让他们获得这种理解,体会这种艰难,培 养起对劳动的兴趣,便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现在,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好了,又只有一个孩子 ,所以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少吃点苦。孩子要什 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 至,生怕孩子吃了苦。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使孩子不 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将 来更难以自立于社会。父母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天堂 ,难遮明日的风雨。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蹲苗苦 ”,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 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 学家提出,要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劣性刺激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饥饿与寒冷 现在的少年儿童,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是不强。 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意识 地让他们饿一下很有必要的。同样,为了提高儿童的 防寒抗病机能,有意识地让他们冻一下也是有益的, 但以不损害身体为度。 二,耐劳与吃苦 特别是城市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几乎…… P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