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隐性控制
作者简介
"曾是一名漫画师,2017—2019年因患重度抑郁症暂停了原本的漫画创作,开始自学心理学,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照料自己的身心,陪伴自己心智成长。经过多年的探索、学习和练习,抑郁症得到自愈,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目前作者所经营的心理和情感科普类自媒体,有幸陪伴许多曾身处人生困境的伙伴拓展认知、解决问题、走出迷雾、获得心智成长,最终习得自爱和爱人,成长为人格更完整的自己,体验身心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正向滋养的情感关系。"
内容简介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相处时的感受 若不幸与自恋者进入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或者朋友关系,他们在幻想自己非常优越或者完美的同时,还会不间断地打压、无视和控制我们……长此以往,自恋者一定会让我们身心俱损却一头雾水。 自恋者带来的身心消耗如同慢性疾病,往往等我们身心崩溃了才发现沉疴已久,难以根治。许多人在自恋者长期的打压和否定中认同了自恋者的贬损,被严重 PUA(精神控制)而失去自我,最终导致自己的身心甚至财产都被自恋者掏空,陷入人生困境。而“重视和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我们面对自恋者的精神虐待时必须做到的一点。 现在,请先跟随我来察觉和体验自恋者带来的五种常见感受。 ? 自我否定 我们的文化鼓励“努力”,推崇天道酬勤,“越努力,越幸运”的逻辑也深受大众认可。我们大多数人都乐观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这种“吃得苦中苦”的勤奋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学业和工作上的进步,但是这个逻辑在与自恋者的相处中行不通。 在与自恋者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我们付出多少努力,自恋者都会像永不满足的黑洞,无情地索取我们所提供的价值并回馈消极的评价。比如孩子努力考到全班第一,自恋型父母会说“这不算什么,你应该做到年级第一”,等孩子努力考到年级第一,自恋型父母又会说“别太自满,年级第一大有人在”;为伴侣筹备好了晚餐,自恋型伴侣会更关注“为什么没有红酒”,等下次筹备晚餐时特意挑选好了红酒,自恋型伴侣又会嫌我们备的红酒不够名贵;去朋友家做客,自恋型朋友会一直提及其他更优秀的朋友做客时会带礼物,当我们下次前去做客时带礼物,自恋型朋友又会提及他更优秀的朋友的礼物多么特别;等等。 面对身边人频繁的苛责、抱怨和打压,我们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认为“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才让对方不满和轻视我”,进而也许会采用“努力让自己更好来寻求认可”“努力满足对方,让关系变得更好”“努力让自己更加谨慎,不留话柄”等策略来缓解冲突,改善关系。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会改变自恋者对待我们的方式,因为自恋者永不满足且无法取悦。 真相是,自恋者自大、自负、势利、虚荣,非常需要在各个关系中站在高位,因此他们很难给予身边人肯定、赞赏和感恩;自恋者对“特权感”有极端的需求,也让他们难以满足并知足。 真诚地给予他人肯定、赞赏或者感恩,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愿意承认关系中的彼此是平等的,但自恋者极端地追求高人一等,无法接受自己在关系中与他人平等,所以不会给出真诚的肯定、赞美和感恩这类反馈。即便自恋者偶尔给予正面的反馈,也是利己的权宜之计,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其言行不一的真相,其话里话外的赞赏中充满虚情假意。 自恋者总能找到“你不够好”“我不满意”以及“需要对你指责和纠正”的事,我们可能需要通过频繁地向自恋者道歉,才能平息他莫名其妙的不满和怒火,换得一时的安宁。这样时刻防御、不敢放松的日子,谁又受得了呢? 即便我们了解对自恋者的很多消极反馈不必理会,但面对身边在意的人持续的打压、否定、冷漠无情、缺乏同理心和难以取悦,“自我怀疑”“匮乏感”和“自卑”也会接踵而来,难以避免。消极情绪本就具有感染力,负面反馈也极具消耗性,我们无法在不健康的关系里获得健康的体验。 ? 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经年累月地与自恋者相处,无意识或者被迫忍受无法逃避或无法改变的痛苦,即使到了可以摆脱自恋者的时候,他也会习惯性地困于其中,不愿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现象,这也是许多与自恋者相处的受虐者即便痛苦不堪也不愿与之分开的原因之一。 习得性无助会让人陷入持久的麻木和抑郁,并相信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痛苦的现状,最后陷入绝望。 在与自恋者的相处中,我们的心声不会被倾听,我们的意愿不会被尊重,我们对于关爱、理解、支持、肯定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也无法与对方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那么我们就极容易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绝望状态,将自己关进由自恋者圈定的精神监狱。无助和绝望也会让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变得病态且消极,厌食、失眠、酗酒、工作失利等状况也都可能接踵而来。" 全网超千万阅读!有毒人格类型大筛查,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隐性控制者?NPD、BPD、HPD、DPD擅长哪些操控手段?走出服从、讨好、疲惫的恶性关系,停止让任何人消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