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作者: 闫红|责编:武晓雨//慕鹏帅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90
折扣购买: 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ISBN: 9787224148398

作者简介

闫红,1975年生。 现为安徽新安晚报编辑,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腾讯大家首批入驻作者、年度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 代表作: 《误读红楼》 《她们谋生亦谋爱》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 《周郎顾》 《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

内容简介

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要在无常里追求永恒 老有人说,黛玉更适合做情人而宝钗更适合做妻子。啊呀呸,说这种话的普信男真应该跟荣国府的小厮学学什么叫自知之明:兴儿提起这两位,说是两个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姑娘,远远地看见她们,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怕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这是在说笑了,但也可见这些挺糙的小厮对于美的敬畏。就连被家里人当成凤凰捧在手心里的宝玉,也不敢做兼美之梦,他艳羡宝钗的皓腕,只恨不是长在林妹妹胳膊上,这辈子没得福摸了。少年难免心猿意马,但仍然知道底线所在。 不过撇开那种轻狂不提,有一点我是同意的,宝姐姐很好,外形也是“丰满莹润”,就是偏性感的那一类,可确实不容易带给人恋爱的感觉,而黛玉正相反。 倒不是男性凝视,了不起的宝钗也志不在此,想说的不是评判,只是一个现象。恋爱,是需要一点儿幻觉的,一早就看透了无常的宝钗无法给自己这种幻觉。黛玉则不同,虽然伤感于无常会吞噬一切,她依然想要借助爱情,在无常里寻求永恒。 宝钗和黛玉,同样是被父亲珍视的女儿,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请了一位进士给女儿做家教,宝钗的父亲则是“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但黛玉早早失去父母,又无兄弟姐妹,一方面是无依无靠,另一方面,她也因此少去许多顾忌,灵魂更加自由。 宝钗有母亲,还有个哥哥,说起来是不孤单,可薛姨妈是个慈祥却也柔弱的母亲,一出场就想依傍着姐姐生活,后来又被刁恶的儿媳妇挟持。中间还有个细节,说贾母叫她过去打牌,她原不想去,被小丫头一通纠缠,只好去了。她才是凤姐说的那种“没脚蟹”。 薛蟠更指望不上,干啥啥不行,闯祸第一名,很多事情倒要宝钗替他盘算。 张爱玲说她曾经看过胡金人的一幅画,“画着个老女仆,伸手向火。惨淡的隆冬的色调,灰褐,紫褐。她弯腰坐着,庞大的人把小小的火炉四面八方包围起来,围裙底下,她身上各处都发出凄凄的冷气,就像要把火炉吹灭了”。 她由此想到苏青,说:“整个的社会到苏青那里去取暖,拥上前来,扑出一阵阵的冷风——真是寒冷的天气呀,从来,从来没这么冷过!” 我想到的是薛宝钗,不过宝钗不是文艺女青年,冷不冷的她没有那么在乎,她本身就是偏冷感的,以冷制冷,然后才能给人一些温度。 所以尽管她“打小也是个淘气的”,但“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她目光久远,一叶知秋地明白家族正在下坠,即便现在日子还过得去,她也做好了荆钗布裙的准备。不爱脂粉与簪花,衣着素淡,半新不旧,全身上下除了听从和尚的提点戴了一枚金锁之外,再无别的“富丽闲妆”。 探春喜欢“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是女孩皆有的情致,宝钗房里却是“一色玩器全无”,连书也只有两部,整体风格如“雪洞一般”,仿佛已经接近“四大皆空”的境界。 这种忧患意识当然是对的,是智慧的。《了凡四训》中说:“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显与顺利?只因世事无常,习惯了荣显,就会难堪落寞;习惯了顺利,就不能承受拂逆。别说你能随遇而安,也许只是你没遇到真正的困苦。 宝钗时时练习,时时警醒。她过生日,点了一出《闹山门》,宝玉嫌太热闹。宝钗说:“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她随口念出一支《寄生草》,里面分明有大寂寞的句子: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被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打动,后来受了黛玉和湘云的气,委屈地冲着可能听不懂的袭人喊:“她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自以为是悟了。 还写了个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是一个“富贵闲人”“无事忙”的反省,他成天忙忙叨叨,想要很多的爱,很多爱的印证,却发现无须验证时,也才得立足之境。 其实能够“证”,还是好的,说明岁月太平,尚有余力东奔西突。等到永失所爱,对自己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已是无尽挣扎后的防守。 而宝钗,在所有的事情都没发生之前,已经是防守的姿态。一句“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给宝玉听,也说给自己听。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喜散不喜聚,宝钗则是一直练习着,在相聚时习惯别离,平静地面对各种变故。 黛玉呢,她和宝钗一样,早早地看透了无常,她对宝玉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她续的这两句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说,这两句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没错,“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还有点儿赌气,到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才是完全放下。宝玉总以美好的人与事,作为自己的立足境,但这些并不是人生标配,这个道理虽然残酷,却能够安慰他注定一无所有的未来。 但黛玉与宝钗又不同,她看过一场场死亡,自己身体也不太好,知道世事无常,花会败,人会散,但她偏要在浓云密雾里寻求一点儿光亮,即使人人都是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努力推上去,石头一次次滚下来, 这个动作仍是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赋予人生的一点儿意义。 爱,是黛玉赋予这人生的意义。 她住在竹影深深处,窗上却糊着银红色的软烟罗,案上是笔砚,书架上全是书。听上去也有点儿冷清,可是,某一回,黛玉和宝玉拌了嘴,生着气,还不忘回头提醒丫鬟:“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 看似闲淡的一笔,却有作者的用心良苦,可以想见林妹妹每天惦记檐下燕子来去的温存,而宝玉自己也是个爱跟天上的鸟、地上的鱼说话的主儿,咦,他居然没养个猫。 香菱学诗,宝钗老调侃她,还笑湘云也魔疯了。宝钗自己诗写得不差,有几次还抢了黛玉的风头,私下里未必没有用过功夫,但她不敢暴露自己的爱,或者说,她不敢面对自己的爱,只能居高临下地打趣。 黛玉却认认真真地指导香菱,翻自己喜欢的诗句给她看。说到这儿突然想起,黛玉向来不惮于直抒胸臆,比如那次刘姥姥来,她当着众人的面,就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宝钗永远不会告诉你,她喜欢哪个诗人。 黛玉和紫鹃的关系,言语间每每能见姐妹般的亲情。她和宝玉怄气了,紫鹃派她的不是。转脸紫鹃又跟宝玉说:“偏偏她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真拿自家小姐没当外人。 这是明写,还有几处暗写。 紫鹃知道黛玉的心事,想方设法试探宝玉,若黛玉真是个刻薄人,或如宝钗与莺儿那样主仆有序,紫鹃决计不会也不敢多这个事,回家后更不会对黛玉说:“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话说得俗,却都是实在话。侧面透露黛玉也没拿她当外人。 黛玉原本怀疑宝钗心里藏奸,听到宝钗几句为她好的肺腑之言后,立马前嫌尽释,赶着薛姨妈喊“妈妈”,将薛宝琴看作亲妹妹,显见得将宝钗当成了亲姐妹。 书中写黛玉风雨夜等宝钗那一段尤其传神:“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你有没有在风雨夜这样等过人?纵然不曾等得这样具体,也曾模糊地期待过什么吧?“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人生有时美在那种缺失。随遇而安的宝钗,不会有这样一种冷清里带着微温的期待,她的每时每刻都完整得无懈可击。 没错,黛玉缺点多得简直像“镂空纱”(张爱玲自嘲语)。一会儿抢白周瑞家的,一会儿为湘云说她像小旦不痛快,袭人夸宝钗劝宝玉好好学习被宝玉冷落也没发作时,都拿黛玉作比说:“要是林姑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呢。” 但宝玉接口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话,她要是说这种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黛玉在窗外听得震动:这人果然是知己。 知己者,真正知道自己的人,知道芜杂表象之下,自己的灵魂别有洞天。对于灵魂格外深邃的人,知己是个奢侈品。 同含蓄的宝姐姐相比,林妹妹的感情是外现的。宝玉挨了父亲的打,宝姐姐最多有些哽咽,林妹妹却把两个眼睛哭得像个桃子一般。 宝玉雨夜来访,她要问打的是什么样的灯笼,嫌明瓦的不够亮,就把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送给他。宝玉说自己也有一个,怕脚滑跌碎了,黛玉便说:“是跌了人值钱,还是跌了灯值钱?” 即使在生气的时候,她也能留心到宝玉穿得单薄,这边还因吃醋和宝玉怄气,那边又亲力亲为,细心地替他戴上斗笠……八十回红楼,时时闪烁着这些细碎温柔。 黛玉的这些爱,有心地善良和感情丰富的成分,但同时,也是她对人生的一种救赎。纵然尽头不远,万事必然成灰,但她竭尽全力地爱过这世界,她的日子,就永远鲜明如初。 所以宝钗是看得透,黛玉是想得开;宝钗知道无常,步步为营,黛玉知道我们能够在无常里创造永恒,干脆撂开手,不设防地活这一生。 不必分出高下,是个人际遇使然,她们也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宝姐姐犹如箴言录或是人生指南,林妹妹是穿越神经末梢的诗句,前者令人高山仰止,后者成了睡梦里也忘不了的爱人。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闫红 洞解红楼中的无常之美,细剖不确定性之下生活的残酷与温柔 著名作家六神磊磊、黄爱东西、陈思诚、黄佟佟倾情推荐 “从古到今,不管是怎样的身份,都有同命运的人。” “活在这世上,充满了不确定感,你想要追求幸福,幸福来临时,又心生恐惧,害怕生活温柔的笑容下,还有另一副面孔。我们总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保持确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