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区抵抗文学的生成及属性研究:以长春抵抗作家群落为中心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抵抗,还是合作?这是 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无法绕 过的问题。面对伪满洲国的 文学活动,笔者最想了解的 ,就是作家的政治身份。抗 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的危急关头。伪满洲国对东 北人民来说是强加的,是千 万弱小者无法抗拒的外部环 境。日伪统治者强迫每个人 以认同伪政权为生存前提。 这里幽暗压抑,处处藏着刀 锋,文化人都被警察机关记 录在案①,受到严密监视。 身处险境,作家在肉体生存 与精神自由之间艰难选择。 文学虽然是个人化表达,是 饱含作家个人体验的写作, 但又是意识形态话语实践, 其中充满复杂的、具有隐喻 性的政治逻辑。沦陷区作家 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字中表 露出对政治的倾向性、对民 族国家的意识、对战争与政 权的态度。 本研究试图探寻:在伪 满洲国,有没有作家撰写抵 抗文学?如果有,总共有多 少抵抗文学作家,具体是哪 些人?他们为什么冒着生命 危险撰写抵抗文学?在思想 意识与政治当局尖锐对立的 情况下,他们如何保证自身 安全?如何维持日常生存? 如何将具有抵抗意识的文字 发表和传播?当抵抗意识暴 露时,他们面临何种处境? 他们如何聚合成抵抗作家小 群体? 探寻方式是对媒介“遗迹 ”(原报、原刊、原书)、 作家记忆(口述访谈)、作 家手稿等进行“考古”式挖掘 整理。通过考察伪满时期大 众媒介上的作家作品,考察 近年来由作家子女提供的地 下书写的日记手稿等,结合 作家在世时所做的口述访谈 ,对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进行 搜集、梳理、分析,探究作 家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意 识,回到历史情境和殖民文 化语境中去研究东北抵抗文 学的生成与属性。 是否一定要知道东北沦 陷区作家的政治身份呢?在 从事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 最初阶段,笔者确曾有过摆 脱“政治框架”、单纯品鉴作 品文学艺术特征的想法。但 在阅读原报原刊过程中,深 感这个想法不切实际。因为 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太紧密了,无论是作为文学 作品载体的媒体,还是撰写 文学作品的作家个体,都无 法摆脱政治影响。或者说在 伪满洲国那个特殊时空里, 作家与作品都是政治的产物 。 如何判断作家身份呢? 笔者最初的判断方式比较简 单,将报刊上作家写的“献 纳诗”“时局小说”“增产文章 ”等都作为判断作家政治态 度的根据。但是做了口述访 谈之后,倾听作家(如王度 ②)讲述当时的环境、为何 写这样的作品,设身处地想 ,在那个环境里迫于压力写 一些言不由衷的文字,也不 能算附逆。“要注意沦陷区 文学的复杂性”,这是山东 大学曾繁仁教授在一次论文 评点时给予的教诲。在大量 阅读原报、原刊、原书之后 ,特别是接触经历过伪满洲 国时期的老作家们之后,那 个充满危险、深不可测的伪 满洲国时期浮现眼前,能够 隐约感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 境。沦陷区作家无法选择生 存空间,很多作家在屈辱中 生活和写作。关沫南②因参 加左翼文学组织和撰写抵抗 文学而被抓捕和关押三年, 1945年9月,他写下《我与 文学与牢狱》,大声地喊出 :经历了“悠长的”“暗夜”, “失掉了自由,屈辱了意志” ,“他们逼迫我和我的朋友 做汉奸工作”,“他们不但凌 辱了我们的肉体,而且压迫 着我们的灵魂”。只有进入 彼时彼地的历史语境中,才 能知道沦陷区作家经历何种 人间苦难,表达民族国家认 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要冒 多么大的风险。 做沦陷区文学研究时间 越长,越能体会到抵抗作家 创作的艰巨性、作品表达的 复杂性。最初翻阅伪满时期 报纸,从中发现抵抗文学, 又惊又喜又困惑。这种文学 现象符合历史真实与政治逻 辑吗?在血雨腥风的伪满洲 国政治高压下,为何有人不 顾生命危险、发出伪政权不 可能容许的抵抗之声?为什 么一些抵抗作品竟能在敌伪 报刊上公开发表?这种现象 基于何种现实而存在?相当 长时间里,虽然触摸到大量 抵抗文学作品,却也无法梳 理出清晰条理,更遑论解释 。本研究工作可分成前后两 个阶段:前期采取阅读报刊 图书与口述访谈同步进行的 方式;后期(2020年2月之 后),当最后一位经历伪满 时期的东北老作家李正中离 世,对老作家手稿的整理挖 掘成为工作重点,这给研究 带来许多新的发现。 本研究以伪满洲国首都“ 新京”(今天的长春)为主 要背景,以居住在长春的抵 抗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兼 顾北满作家和南满作家)。 本研究以人物为中心,对东 北沦陷区抵抗文学的文本进 行搜集整理,对抵抗作家创 作思路、创作背景进行挖掘 ,分析抵抗文学的文学特质 、形成原因、发表方式及传 播特征。研究努力探寻伪满 时期东北媒介生产状况,还 原抵抗文学作家们的思想形 成过程,以此获得对抵抗文 学的生成及属性的深入思考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