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学刊(新8辑总第18辑)

欧亚学刊(新8辑总第18辑)
作者: 编者:余太山//李锦绣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欧亚学刊(新8辑总第18辑)
ISBN: 9787100169127

作者简介

余太山,男,江苏无锡人,汉族,1945年7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此后任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李锦绣, 1965年9月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村。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工作。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该所中外关系室研究员。

内容简介

历代译名及其词义流变:阿魏的文化史之一 陈?明 阿魏是六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域外药用植物。“阿魏”一名可能译自吐火罗语B语a?kwa?(t),它的同义词“兴渠”则是译自梵语hi?gu。本文梳理了阿魏一物在中国(以及日本)历代文献中的不同译名,并追溯其不同的语源,试图勾勒出这些译名背后所隐含的古代中外医学文化交流的轨迹。 阿魏是六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域外药用植物,其名始见于初唐魏征编《隋书》卷八十三《漕国传》。阿魏列为该国所出的特产之一,即“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半蜜、黑盐、阿魏药、白附子”。唐朝李延寿编纂《北史》卷九十七抄录了《隋书》中的上述记载,但写作“阿魏、没药、白附子”。南宋郑樵撰《通志》卷一九六中相应的内容亦抄录《北史》。唐初苏敬等编纂的《新修本草》记录了阿魏的性能与功用,“阿魏,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生西番及昆仑”。自此该药正式进入中医历代本草著作之中。 在古代和现代的多种语言中,阿魏有不同的名称,其词形堪称繁多,即便就其相关汉译名而言,由于其语源和含义的不同,该词也比一般的外来药名要复杂得多。因此,在书写阿魏的文化史时,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对阿魏的相关译语进行梳理,以勾勒其在古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史乃至欧亚文化关系史中的脉络。 沟通国内外欧亚学交流的桥梁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有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有关研究不仅饶有学术兴趣,而且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本刊编者选取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章及书评,研究者以史料为基础,客观严谨、实事求是,充分展现了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特别是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和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