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海西经济区(福建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篇 总论
第一章 福建省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概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福建省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共有1580万人。福建省与台湾省关系密切,两省之间的交流更是源远流长,台湾同胞中80%左右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建省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截至2011年11月,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689万,城镇化水平为48.7%,管辖9个设区市、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73个街道办事处、591个镇、322个乡、18个民族乡。
福建省属多山地区,陆地总面积为12.4万km2,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由武夷山带、闽中大谷地、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带到沿海丘陵、台地、平原,略似马鞍形倾斜。西部的武夷山脉走向为NNE—SSW,主峰黄岗山海拔为2160.80m,为省内最高峰。海域面积为13.63万km2,陆地海岸线为3752km,岛屿1545个。海岸线曲折多湾,形成众多天然良港。全省耕地面积为135.40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38hm2,人均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福建省海域宽阔,滩涂广阔,目前在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有20.67万hm2,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港湾,其中可围垦的滩涂资源约有4.27万hm2。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约有12.5万km2,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0.1T,年降水量为1452.9mm。福建省水系发育,流程在20km以上的水系有37条,总长度为13596km,流域面积为112842km2。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597条,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一级河流(指流入海的)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敖江、霍童溪、木兰溪、诏安东溪、漳江、荻芦溪、龙江12条河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180.56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2%,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水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省份之一。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地质构造位置独特,地质历史漫长,岩石类型丰富,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留下众多不同类型的宝贵地质遗迹,主要有丹霞地貌、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及古火山地貌、变质岩地貌、构造地貌、水体景观、典型地层剖面、典型化石产地、典型矿产地、古火山构造、特殊地质构造现象、地质灾害遗迹等,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地质条件
(一)地层岩性
福建省地层,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古近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比较齐全。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的总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也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为侵入岩。福建省地层属华南地层区,地层分区性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岩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较齐全,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早二叠世地层,为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矿、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至广东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其岩性复杂,厚逾万米,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福建省地层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共建立11个系56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岩相古地理面貌演化和有关矿产的时空生成与分布。
福建省侵入岩出露面积为40316km2,约占陆地面积的33%。侵入活动期有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不仅规模大,且有多阶段和多次侵入活动。福建省侵入岩岩类齐全,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等。其中,中酸性和酸性岩类占侵入岩的97%以上。花岗岩类中除了广泛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十分独特的晶洞钾长花岗岩。各期侵入岩多沿一定的方向呈带状分布。
福建省沿海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沿海河口区及零星分布于低山区的山间盆地中;其中,河口区平原面积只占沿海面积的10%,而山间盆地也只占全省面积的3.5%,且分布面积均较小,超过100km2的沉积平原有福州、龙海、漳州、泉州、莆田、长乐六处,山间盆地大的也仅有20~50km2。
在沿海地区,由于受到第四纪时期海平面升降运动的影响,海侵时沉积了海相灰黑色淤泥层,海退后,在河口平原又沉积了漫滩相黄色黏土;在山区和沿海第四纪海平面变动影响不到的地区,沉积物均为陆相的冲积、冲洪积、坡积等,沉积厚度较薄。
(三)主要活动断裂
福建省NE向、NW向断裂发育,组成网格状的断块构造格局。上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张性活动,表现为高角度倾滑型。在它们交汇的地方,如福州、莆田、泉州一晋江、漳州一龙海一厦门、诏安一东山地区,形成了断陷盆地、平原和海湾。例如,福州盆地、马尾港;莆田平原、兴化湾;晋江平原、泉州湾;漳州平原、龙海平原、厦门港;诏安平原、东山湾等。这些海岸、港湾的形成、发育和演变,大多受到NE、NW向断裂的严格控制。
第二节 资源性条件
一、土地资源
福建省土地总面积为1240.16万hm2,(图1-1);建设用地面积为58.89万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076.4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为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5%。
图1-1 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
1.耕地
福建省耕地面积为135.4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主要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其中灌溉水田面积为86.18万hm2,望天田面积为22.97万hm2,旱地面积为21.23万hm2,合占耕地面积的96.29%。
福建省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宁德市)。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为77.45万hm2,占全省总量的57.20%,人均耕地面积为0.03hm2;内陆地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耕地面积为57.95万hm2,占全省总量的42.80%,人均耕地面积0.07hm2。
2.园地
福建省园地面积为61.9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0%。主要包括果园和茶园,其中果园面积为44.79万hm2,茶园面积为14.17万hm2,分别占全省园地面积总量的72.31%和22.88%。
福建省园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面积为45.81万hm2,占全省总量的73.96%;内陆地区园地面积为16.13万hm2,占全省总量的26.04%。
3.林地
林地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林业部门统计面积为908.07万hm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832.54万hm2(按国土部门分类的统计口径,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不包括园地和林业部门统计口径的宜林地,下同)。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全省林地以有林地为主,有林地面积为667.33万hm2,占全省总量的80.16%。
福建省林地集中分布于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为547.64万hm2,占全省总量的65.78%;沿海地区林地面积为284.90万hm2,占全省总量的34.22%。
4.牧草地
福建省牧草地面积为0.2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0.19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总量的73.08%;牧草地在全省零星分布,近年来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5.其他农用地
福建省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6.3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3%。全省其他农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7.23万hm2,占全省总量58.80%;内陆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08万hm2,占全省总量的41.20%。
(二)建设用地
1.城镇工矿用地
福建省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6.5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4%,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99m2。
福建省城镇工矿用地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2.94万hm2,占全省总量的78.06%,人均用地面积为97m2;内陆地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3.64万hm2,占全省总量的21.94%,人均用地面积为104m2。
2.农村居民点用地
福建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5.7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8%,人均用地面积为139m2。
福建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8.36万hm2,占全省总量的71.27%,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33m2;内陆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7.40万hm2,占全省总量的28.73%,人均用地面积为155m2。
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福建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6.5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中,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6.71万hm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04万hm2,分别占全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总量的40.54%和36.50%。
福建省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0.64万hm2,占全省总量的64.30%;内陆地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5.91万hm2,占全省总量的35.70%。
(三)未利用地
福建省未利用地面积为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5%。主要以荒草地、滩涂、河流水面为主。其中,荒草地面积为51.98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9.59%,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滩涂面积为22.94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1.89%,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水面面积为15.51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4.80%,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二、水资源
福建省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22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部的武夷山脉、鹫峰山脉、太姥山脉作为天然的屏障,冬季阻拦和削弱冷空气南下入侵,春夏季阻挡东海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爬山雨,因此西北部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在2000~2500mm。东南部 势较为平缓,降雨量相对较少。
根据福建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评价结果:1956~2000年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80.5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00m3(2010年人口,下同),亩①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866m3,依次为全国的1.5倍和3.2倍。但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人口、经济的发展不匹配。闽西部三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水资源丰富,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8652m3和7521m3,而东部沿海六市水资源贫乏,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1760m3和4562 m3;特别是沿海突出部与海岛,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m3和1000 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2010年东部沿海六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2.5%,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43.5%,水资源将成为沿海城镇带(特别是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三大中心城市)及六大港湾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之一。各地市人均、亩均水资源量见表1-1。
表1-1 福建省行政区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