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作者简介
张莉,河北曲阳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已出版专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5-1925)》《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评论集《魅力所在》,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与毕飞宇合著)。 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获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度华文佳散文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李丹梦在“魏微论”里颇为有力地分析魏微作品 的女性主义意识。尤其提到了魏微小说的“父亲”情 结。关于这方面,我与她有某些共识。“父亲”体现 在魏微小说《寻父记》和《父亲来访》两篇小说中。 比如《父亲来访》。“父亲”的目光、“父亲”的肯 定和否定对于人物和叙事人而言都是如此的重要。“ 父亲”可能还意味着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行为 方式和行事风格。“父亲”常常说要来,但终不能成 行。原因是如此的多。每个原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 如此的不能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却又有着无比的合理 性。“父亲”终究不能到来在于“父亲”的惯性,那 种生活方式的执迷,这导致他走出家乡的艰难。小说 家不断地叙说着“来访”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企望和期 待,有点儿像等待戈多的意味,具有某种显在的象征 性。一种难以挣脱的惯性控制住了他,而他从未曾想 逃脱。女儿也意味着别一种价值观和判断,甚至是另 一种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自“父亲”身体而来又背离 “父亲”的那一种。她对于“父亲”的态度是如此的 矛盾——敬畏,但又不能理解;恼火而又向往。“父 亲”成为她的阴影,她渴望与“父亲”相遇,又是如 此地渴望逃离。有如她惯性地向往着以往的生活,但 又惯性地躲避与背离一样。看起来叛逆实则保守,看 起来保守,但内心又常常有尖叫声传来。这是尴尬的 所在,模糊不清,暖昧不清,魏微小说典型地书写了 这样一代人的感受和处境,恐怕也是许许多多今日中 国人的感受吧? 不过,魏微小说的另一种气息不应因“父亲”情 结而遮蔽。她书写了姐妹情谊,她将“父亲缺席”之 后的生活写得生气勃勃,有力量。《家道》里的母女 是边缘人,是家道中落之人,她写了从生活中坠落谷 底的母女的世俗和坚忍,以及由她们的视角望去的这 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姊妹》也一样。她将一种女 性生存状态抽象化和象征化,写了女性与男性关系的 另一种可能。尽管这可能是女性主义的,但却不一定 归于身体写作,也许她只是在书写一种女性情谊,一 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种既爱又恨相谐相守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是以身体的靠近或疏离为终点 ,亦并不以之为起点。 魏微的性别意识殊为强烈和敏感,是作为艺术工 作者的天赋使然。这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年龄的性意 识》中的痛感把握,也包括她的另一部小说《乔治和 一本书》。乔治房间里有很多书,他常常在女人面前 拿来英文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乔治轻轻 念上一段。他的英语发音异常准确,鼻音很重,像个 地道的英国绅士。”‘现在托马斯的情人向托马斯的 妻子发出托马斯的命令,两个女人被同一个有魔力的 字联系在了一起……服从一个陌生人的指令,这本身 就是一种疯狂。接下来,乔治道:‘现在该我说了。 脱!’他说的是中国话,温和而坚定,甚至带有权威 的口气。他从佳妮的眼里看到了特丽莎崇拜的神情。 这神情,从他屋里穿过的每个女人都有。”——乔治 做爱前喜欢朗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一段话, 这成为他性生活中的重要步骤,是不可或缺的前戏。 他纯正的英语和纯正的西方性观念完全掠夺了那个时 期的女孩子,她们不假思索地与他上床,仿佛在跟现 代化的生活做爱/接轨一样。 这是线条并不复杂但又颇有意蕴的作品。魏微将 一个伪西方人来到中国大陆后的艳遇写得别有意味, 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时代的征候。魏微的叙事语调 依然是娓娓道来,但分明带有某种戏谑的表情。这种 表情在魏微小说中并不常见,它很宝贵,因为这种戏 谑不轻率,充满智性。 P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