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名著)/中小学生书

音乐的故事(名著)/中小学生书
作者: (美)房龙|译者:余杰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1.70
折扣购买: 音乐的故事(名著)/中小学生书
ISBN: 9787201122885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名叫菲利浦·内里,他的另一 个名字(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中)是圣菲利浦·内里。 罗马市政府专门为他划拨了一座收容所,以扩充他在 1549年创建的贫民和教徒救济会。内里每周都要在救 济会中举办一些晚祷,并积极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他 认识到说教、演说等方式并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而 音乐的接受群体则广泛得多。于是他邀请会音乐的朋 友,将《圣经》中的故事配上音乐演唱给人们听,结 果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整个罗马城都被圣吉洛拉莫慈 善会收容院的音乐会震撼了。这场音乐会采取的主要 表演方式就是“清唱剧”。 清唱剧也就是取消了动作只保留音乐的中世纪神 秘剧,从16世纪末开始广为流传,许多最著名的作曲 家都在这方面表现过自己的才华。这种表演形式很适 合基督教新教的教堂,而杰出的新音乐作曲家都将其 视为宗教改革的王牌武器。 另一个必须在此介绍的,是“假面”。它盛行于 15世纪下半叶,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时代已经发展到 顶峰。假面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那时的演员从不 把自己的脸展现给观众,出场必戴面具。其实这也实 属无奈之举。当时的舞台很大,如果没有面具的话, 后排的观众根本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不过演员可以借 此在面具后面打哈欠。最早的面具是简单地画在帆布 上的,后来则被复杂的新式面具替代——为了配合演 员们的厚底靴子。然而,基督教的兴起使得面具和演 员一起消失了。可喜的是,到了中世纪,人们为了给 生活增加点乐趣,开始频繁举办假面舞会。假面再一 次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了营造悬念、给生活增添 乐趣,亲朋好友应邀“适当地化妆并戴上假面”来参 加舞会。 对于假面如此盛行的一个合理解释,可能是人们 可以以此为掩护,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敢做、不会做的 事情。例如,一个原本五音不全的人可以滥竽充数、 放声高歌,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更看不见你的 嘴是否在唱歌。类似的,一块面纱可以使一个人获得 演唱一段自选歌剧的勇气,哪怕是情歌二重唱。他们 真是自娱自乐,完全不顾那些懂音乐朋友的反对。15 世纪的贵族们在假面的掩护下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可 以随意加入短剧的演出而保持住自己的颜面;既给聚 会增加了快乐的因素,又避免了因自己的失态而给女 伴带来尴尬,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视假面为神 赐了。的确,‘这玩意可真是个难得的娱乐方式! 一般会有一位有天赋的小伙子——当然,他必须 是戏剧的爱好者——来主持这种场合下的各项节目。 实际上,这种人在四百年前的社会是很常见的。他们 有各种特长:会乐器的就弹奏一曲,会唱歌的便高歌 一首,有的人甚至以暗示在场不甚著名的来宾的特点 而闻名。女孩们的危险系数很高,因为她们本来长得 很漂亮,还常打扮成仙女、女神的样子来跳舞。男孩 们则很喜欢在舞台上一边学萨提罗斯鬼叫,一边不停 地跺脚;他们大多头上戴着葡萄叶,比画着萨提罗斯 的各种动作。 上面这些人可以视为音乐爱好者,但不久之后, 就出现了真正从事音乐的人。再后来,开始有专业剧 作家为王室或小王公编写假面剧本。那些因此而闻名 于世的本琼森,查普曼和弗莱彻也是以此为生。当时 ,假面剧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在他们中相当流行。 歌剧的产生可以说是游吟诗、清唱剧和假面剧的 结合。也许你会问,歌剧究竟是谁发明的呢?歌剧最 初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事实上,没有人知道答案 。也许是因为提问者是一群业余人士,所以大家漠不 关心,也懒得深究,因而错过了这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的问题。不过,他们也只是一群以白娱自乐为主要目 的而尝试新事物的人而已。可以肯定的是,歌剧是通 过不断的实践才最终定型的。它实践的地点多集中在 意大利,最重要的试点就要数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了 。那不勒斯的音乐聚会场所位于韦诺萨亲王的府邸— —这位亲王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 位兼职杀人犯。亲王自然为领队,他们实验的对象是 托卡多·塔索的诗。该诗人创作了著名的叙事诗《被 解放的耶路撒冷》,他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牧歌诗篇 的创作者。这是亲王选择他的诗篇的主要原因:在尚 没诞生由器乐伴奏的多声部的年代,牧歌本身是非常 适合歌剧这种表演形式的。P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