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斧伐柯取则不远(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备览)](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7/03/20190927034347446.jpg)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操斧伐柯取则不远(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备览)
ISBN: 9787302514817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 ——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1〗罗钢《人间词话》中有两则词话,在形式上并不连属,但如果放在一起研读,却颇耐人寻味。 其一是手稿第七十二则。王国维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阮亭《花*蒙拾》谓:‘坡公命宫磨蝎,生前为王珪、舒亶辈所苦,身后又硬*此差排。’由今观之,*差排者,独一坡公已耶?”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510页。在这则词话里,王国维对常州词派开山者张惠言的说词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说词,温庭筠的《菩萨蛮》写女子**候人不至,第二天再严妆相待的情景。原词为:“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张惠言在《词选》中评曰:“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又说:“‘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张惠言:《张惠言论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609页。他对另外两首词的阐释也大率如此,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张惠言以为其中寓托了北宋庆历新政的失败。而对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张氏则采信宋代鲖阳居士的意见,以为其词旨“与《考槃》诗极相似”。张惠言:《张惠言论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613、1614页。王国维认为,张惠言的上述解释与词作的实际内容不符,是释词者“深文罗织”的结果。他的批评似乎不无道理。 然而就在另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却被认为犯下了与张惠言类似的错误。其第十八则写道:“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国维:《人间词话》,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卷,第465~466页。李煜无疑是王国维*为倾心和激赏的词人。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他推为“主观之诗人”的代表。李煜在**被掳之后的一些名作,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感怀身世,以白描的手法抒写内心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即令如此,王国维吹嘘他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不仅***,也很难得到大多数现代读者的认同,如周煦良就曾提出质疑说:“王氏之偏爱李煜,推崇李煜,到此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试问李煜的词有哪一首、哪一句,有担负人类罪恶之意?恐怕连丝毫自忏自悔之意也没有。李煜当然是**流词家,但不是这样的估价法。”周煦良:《〈人间词话〉评述》,《书林》,1980年**期。假如周煦良的质疑并非无稽之谈,那么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解释岂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深文罗织”吗?我们应当如何解释《人间词话》呈现出来的这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斧伐柯取则不远——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备览[][][][][]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到现代阐释学中去兜一个圈子。 张惠言和王国维的“深文罗织”,在现代阐释学中称为“阐释的循环”。什么是“阐释的循环”呢?我们不妨借詹姆逊在《语言的囚牢》中曾引用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种情形。故事的主人公詹姆斯·瑟伯在当实习生时,曾为学习使用显微镜而大伤脑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不会调整焦距,他只能在显微镜中看到一些牛奶般的云团。终于有一次,在他反复调焦之后,突然“看见”显微镜中清晰地出现了一堆堆色彩斑斓的斑点,瑟伯兴奋地把这个结果报告给导师。但导师看看说:“那是你的眼睛,你把镜子调到了反射的角度,把自己的眼睛当成了标本。”所谓“阐释的循环”正类乎此。在瑟伯的实验中,眼睛本来是“看”的出发点,但经过一个自我缠绕的圆周运动,却被当作了“看”的对象。张惠言在温庭筠词中读出的“感士不遇”和王国维在李煜词中读出的“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很可能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或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却被指认为作品的客观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阐释所经历的正是同一种自我缠绕的圆周运动。 我们之所以认为张惠言、王国维的阐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是因为我们假定文学作品具有一种客观的意义,又假定这种意义是由作者的创作意图施以保证的,所以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把恢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作为圭臬,并且以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大可能地减少批评者主观因素的干扰,换言之,*大可能地避免“阐释的循环”。现代西方学者赫施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变通,他把作品分为“意思”和“意义”两个部分。“意思”指作者创作时的原意,而意义则包括了批评者见仁见智的不同阐释。但是赫施仍然坚定地认为,在批评中“一种能普遍认可、普遍共享的准则,只能是作者的‘意思’”。EDHirsh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New H**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p25这就是说,一个文本*终仍然只能有一种正确的阐释,就是一种与作者的意图相一致的阐释。但是赫施所执守的这种信念在20世纪逐渐发生了动摇,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发现,要想跨越历史时空,客观地重建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对作者真实意图的阐释都必然包含着批评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能成为意图论批评家所要求的**客观的批评。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接*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之后,人们进一步自觉地意识到,阐释者无须把自己的主观因素当作负面的偏见加以消除,其实作品的意义正是由作者和读者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对话共同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阐释者的某种先入之见不仅不是理解作品的障碍,反而可能是富于建设性的积极因素。我们不必用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把作品封闭起来,用伽达默尔的话说:“问题的实质是揭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并让它们始终敞开。”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张惠言和王国维的阐释很可能被认为背离了作者的原意,因此碍难接*。但如果站在新的理论立场上,他们的阐释也许恰恰开启了作品意义的某种新的可能性,展现了作品意义的某一新的维度。 但这种新的理论立场也蕴含着某种风险,它很可能同时为批评中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敞开了大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如何区分个人合法的阅读和无效的误读,如何解决赫施所谓“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呢?为了防范这种现象的发生,美国学者斯坦利·费什提出了一个“阐释共同体”的概念。费什指出,尽管读者享有阐释的权利,但那些“**主观主义的东西却差不多立刻便*到限制,因为在这里读者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自由的、可以以任何方式生产文学的主体,而被认为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这个共同体对文学所做的种种假设,决定了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关注文学,决定了他所‘生产’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正是这一‘阐释共同体’在文学标准问题上做出了集体的决定。而这种决定又只有在共同体的成员依然遵守它的时候才可能产生效力”Stanley Fish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p11。费什认为:“阐释共同体”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一直纠缠不清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中解脱出来,它使我们认识到,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既不可能是**客观的(因为这些意义始终是某种观点的产物,而不是简单地从作品中‘读出来的’),同时也不可能是纯粹主观的(因为这种观点始终是社会性的)”。Ibidp335作为一个理论概念,“阐释共同体”对文学批评*重要的贡献,就是它重新引入了在批评视野中由于形式主义的泛滥而一度遭到忽视的历史与文化的维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作品的“阐释有效性”*终是由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集体决定的。当我们面对某种跨文化的文学阐释行为时,这个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当我们重新评价张惠言和王国维的文学阐释行为时,我们提出问题的方式(pro**ematic)便需要加以改变了。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不再是他们的阐释是否符合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据此判定其合法或谬误,而是他们的阐释究竟联系于哪一个“阐释共同体”;这个“阐释共同体”共同信奉和遵循一些什么样的文学原则;这些文学原则又是如何制约着共同体成员具体的阐释行为,并*终保证了这种阐释的有效性。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学术失范现象渐趋明显,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间固然与大环境的影响不无关联,同时也因为在研究生教学、指导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以是之故,进入新世纪以来,***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不少大学研究生院也相继**了针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守则,并开设了相关的学术规范课程。在此背景之下,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统一安排,中文系于2015年开设了面向全体研究生的“中文学术规范与专业素质”必修课,并于同年获得研究生院教改项目资助,这部论文汇编即是该教改项目的一个副产品。 在我们看来,学术失范的真正或者说深层根源,并不是对学术规范的无知,不是学术道德的缺失,而毋宁说是专业素质的下滑。所以,解决学术失范问题的关键,*终还在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之得以步入学术研究的门径。这是我们设计、开设“中文学术规范与专业素质”课程的初衷,也是我们选编此书的目的。书名“*斧伐柯,取则不远”,用陆机《文赋》成句,亦轨范不假远求之意也。 收入本书的21篇文章,均为中文系教师近年来公开发表之作。其编排则依部颁中文专业二级学科排序,依次为: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样既便于不同专业研究生选择阅读,同时也可借此展示清华大学中文系少而精、少而全的学术格局,为外界提供一个了解清华大学中文系学术水准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