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画传
作者简介
张清平,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95年到河南教育出版社任编辑至今。 主要作品有:《现代作家与文学现象》、《黑眼睛的少女》、《竺可桢传》等。长篇传记文学《林徽因》,著于2001年,畅销十年,好评如潮。
内容简介
长女庶出 林徽音的名字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改为林徽因 。只因当时有一个男诗人名叫林微音,“微”和“徽 ”字形十分接近,人们常常把他们二人的作品搞混。 为了与之区别开来,她决定改名为林徽因。她说:“ 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 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 20世纪30年代,正是林徽因*为明媚美好的岁月 。她决意改名,以及改名缘由的说明,明显带有对那 位男诗人的睥睨之意,从中也可看到林徽因清高、不 同流俗的性格。 幼年时期,林徽因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一 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她的祖父专门聘请了塾师,在 家中为儿孙授课。现代文学**以文言文翻译外国小 说**的林纾(林琴南),当年曾担任林家私塾的国 学教师。 民国初年,徽因全家随父亲迁居北京,她与表姐 们一起,在培华女中读书。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学校, 校规严谨,校风良好,英语授课,平*住校,**回 家。 徽因聪颖秀丽,既有江南女儿的灵动,又有长女 的善解人意,父亲对她十分疼爱。可是,徽因的母亲 却*益被父亲冷落。徽因的母亲是个旧式妇女,没有 *过正规教育。她为林长民生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 徽因,小女儿麟趾。小女儿麟趾因病天折后,父亲又 迎娶了新的姨娘。姨娘为林长民生下了一女四男五个 孩子,那之后,父亲几乎很少到徽因母亲居住的后院 去。对此,母亲无奈而无助,她时常对着徽因抱怨自 己的命苦和数落前院。母亲的哭泣和痛苦的吵闹,在 徽因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当时的林徽因正值少女 的成长期,目睹母亲和父亲感情*益疏远,她的精神 和心理也饱*煎熬。由此,她*加渴求人格自由和独 立,这也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选择。 <二>欧游踪迹 1920年,林徽因16岁。 16岁,正是少女的花季年龄。 这一年,父亲林长民被**委派,以“**联盟 中国协会”成员国代表的名义赴欧洲考察。这是为时 一年半的长旅,父亲决定带女儿一同前往。 徽因当时在教会学校培华女中就读,有一定的英 语口语会话能力。父亲带上徽因,也有助于他在国外 的*常生活和交往。 同时,他在信中告诉女儿:之所以“携汝同行” ,**是要她增长见识,扩大眼界;第二是让她有机 会了解父亲的“胸襟怀抱”;第三是要她暂时脱离开 家庭的烦琐生活,“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 一个人来到世间,如同一叶小舟驶入汪洋。林徽 因的命运之舟在两个关键时期幸运地有两位父亲为她 领航,一位是她的生父林长民,另一位是她后来的公 公梁启超。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普通人家的女儿早早嫁 为人妇,以觅得人生的归宿。 林微因的父亲志向高远,超脱世俗。他对女儿的 期许,决定了林徽因对自己人生的期许。 跟着父亲,林徽因游历了法国、瑞士、德国、比 利时的一些城市。 父亲林长民在当年的*记中留下了他们旅欧的足 迹。从这些*记片段可以看出,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 既有诗人气质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在瑞士*内瓦,父女同游莱芒湖:“……雨湖烟 雾向晚渐消,夕阳还山,岚气万变,其色青绿红蓝, 深浅隐现,幻象无穷。积雪峰巅于叠嶂,间时露一二 晶莹如玉,赤者又类玛瑙红也……” 在德国,“从法兰克福至柏林,车辆轨道整理亦 极有序,不类战败**气象……麦田方收,耕不失时 ,沿途千里满地多种松杉,已有二三十年长成之干, 森林种植实有远图……” 他不仅关注沿途景色,也同样关注社会经济。他 注意到,尽管是“一战”战败国,但德国这个**的 发展潜力令人瞩目:“从前工厂有制造*用品者,如 克虏伯之厂,战后工作多制工业机械……克虏伯工人 之数战前四万二千人,现在仍四万六千人,不但无减 且有增也。”他认为,德国这样的**,“一时虽* 挫折,十年二十年后必将复兴”。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