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钱

中国三钱
作者: 祁淑英
出版社: 河北教育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中国三钱
ISBN: 9787554511077

作者简介

祁淑英,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先后在河北青年报社、河北日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曾担任河北青年杂志社总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淝水之战》,报告文学《妈妈,五丫对您说》,论文集《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袁隆平传》等。其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分别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袁隆平传》入选首届全国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和第十六届晋版优秀图书一等奖。2005年10月,作者本人被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评选为首届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内容简介

钱学森小学毕业以后,升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 属中学。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坐落在北京宣武区陶 然亭附近,当年的陶然亭周围还是一片荒疏的土地, 然而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却建造了这所知名学校。 也就是这所知名学校,为中华民族科技伟人的茁壮成 长,提供了一块肥沃土壤。 中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 为中学时期,正处于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 期。中学时期接受的知识和形成的品格,往往决定人 的一生。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一所很了不起 的学校。这里有一批不甘于祖国沉沦、矢志于教育事 业的优秀教职人员,有一套完善而先进的管理和教学 制度。在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竟然在夹缝 中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学校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是林砺儒先生,这是 一位精悍而严肃的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在新中国建立 后,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副部长。 钱学森对他的校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他回 忆起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这段生活时,总是 激动地说:“大家可以想想,从1923年到1929年,当 时的旧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 代办校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的校长林砺儒先生却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学校,真 是了不起。”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师资队伍。很 多高中教师都是由当年北师大的教授兼任的。 林砺儒先生,既当校长,又亲自教授伦理课。在 教学中,林先生特别注重教育学生保持中国传统美德 ——仁义、善良、勤劳、节俭、守信等,这些对学生 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化学老师李士博,也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教师。 他编写并创立了矿物的十种硬度,合辙押韵地排列出 它们的顺序:“滑、膏、方解、萤、磷、长,石英、 黄玉、刚、金刚。”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易记住,也 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1982年,年逾古稀的钱学森参加母校八十年校庆 时,还将化学老师李先生编写的这则顺口溜背诵给他 的新校友们听,在场的同学为李老师昔日的创举,也 为钱学森惊人的记忆力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钱学森的印象里,李士博老师的化学课丰富直 观,引人人胜,而且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一次上 化学课,做过滤试验用的过滤纸没有了。怎么办?李 老师心里明白,就是派学生到总务那里领取,恐怕也 是白跑一趟。因为当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教学 用的仪器设备无法购买。但是,课又不能因此中断, 他便对同学们说:“大家想想办法,看看能用什么东 西替代它?”同学们七言八语,议论纷纷。钱学森站 起来说:“用纱布眼太大,不能起到过滤的作用。用 普通的纸,又不渗水,也不行。是不是可以用冬天糊 窗户的那种厚一些的纸,我说不上它的名字来。” “钱学森同学说的这种纸叫高丽纸,我看可以试 试。”李老师接过来说。 于是,李老师派同学到他的办公室去取高丽纸。 回来一试,果然成功。李老师为此表扬了钱学森勤于 动脑的好品格。教国语的董鲁安先生,也是钱学森十 分敬佩的老师。他虽然是教国语的,实际上,往往把 国语课变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课。董老师思想进步, 追求真理,向往民主。他常常在课堂上用较长的时间 讨论时事,抨击时弊,明显地反映了他对北洋政府的 憎恶。 钱学森在回忆董老师时说:“中学时代,我们这 些青年学生的头脑里,有两个伟人:一个是爱因斯坦 ,一个是马克思。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当局所不容许的 。如果说我们能较早地接受一点儿革命道理和爱国主 义思想,这主要是从我们的董老师那里得到的。董老 师还特别提倡我们要多读鲁迅的文章。他经常告诫我 们,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 都要想到自己的祖国,想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 任!”在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导下,钱学森从中学时代 起,就痛恨腐败的旧社会,关心着祖国的现状和前途 。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钱学森的行动。后来的一 切,完全证明了他热爱祖国的那颗赤子之心。 几何老师傅种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数学家。新 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他给读中 学的钱学森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过中学的人都知 道,上数学课是最枯燥的。然而傅老师的数学课却别 有趣味。钱学森第一次聆听傅老师的数学课,便被他 那独特的授课方式吸引住了。他用有名的桐城派的古 文,自编了几何讲义。上几何课时,拉着读古文的腔 调,讲解几何题,别有风趣。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