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经典童书权威译本](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3/20231113134730841.jpg)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3.30
折扣购买: 伊索寓言/经典童书权威译本
ISBN: 9787549590100
韦苇,原名韦光洪,江南浙中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毕业后60年来一直从事文学授业工作,先后在云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任教,教授,作家,诗家,译家。20世纪80年代起任研究生课程、研究生导师、访问学者导师。 著作主要涉及文学史,其中各种外国儿童文学史11部,参著中国儿童文学史3部;教材(其中《点亮心灯——儿童文学精典伴读》被定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辞书主编、主审、主笔多部;世界儿童文学名著译品多部篇。理论专著、作品评鉴、作品翻译多次获奖,其中受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委托编辑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20卷)获国家级出版奖,因学术成果丰硕、雄实,获台湾向学人颁授的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撰写的理论著作为儿童文学专业研究者必读书,多种经典儿童文学译品及选评丛书影响广远。90年代始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翻译和创作的精品被收入大陆、台、港各级各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材。任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伊索(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据历史记载,他原是奴隶主雅德蒙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智慧出众,知识渊博而被赐为自由忆。成为自由人后,他四处游历,为人们讲述寓言厜,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被后世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
寓言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去表现人的精神,去 改善人的行为。它是在一般很难猜测到的虚构故事中 隐藏着自己的企图。它一般靠披上田野间的动物、天 空中的飞乌、森林里的野兽和树木的外衣,使读者接 受并领悟,在不知不觉中,在无意识中,引领读者感 受真、善、美,反感假、恶、丑。 杰出的法兰西寓言作家拉.封丹把寓言称作是: 以世界为舞台的、涵盖广阔的、幕次奇多的小型喜剧 。寓言作家要善于讲故事,要长于讽喻,他应该是伟 大的教师,道德的校对,监察的代表和美德的赞扬者 。 许多故事、譬喻、寓言都会引入发笑,但是寓言 所引发的笑是特别有内涵、特别有思想的,在这一点 上,寓言优越于故事和譬喻。 二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学中最早传人我国的一部 书,它在我国明代,就以《況义》为书名开始流传, 如果就个别篇章而言,则为时更早。工625年,传教 士金尼阁把伊索寓言传人中国,他口述被记录的寓言 有22则;工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工则; 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这与这部寓言集在 西方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关。《圣经》《古兰 经》和佛经虽普及于东西方不同民族,但毕竟只在信 奉该宗教的人群中传播。而《伊索寓言》的故事和故 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却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所 接受。人们用它们来丰富自己的智慧,辨别真伪、善 恶、美丑与是非。孩子不缺少对故事场景、情境的想 象能力,他们所稀缺的是人生阅历,而《伊索寓言》 故事正可以、正能够以具象的方式,帮助年少的孩子 补充人生经验的不足,帮助儿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 事物的本质,用智趣的艺术形式向孩子传递各种生活 哲理,擦亮眼睛,清醒头脑,洞穿复杂的社会和人生 。所以,《伊索寓言》故事虽然是西方文学宝库中灵 光闪烁的珍宝,但一经传人我国,炎黄子孙也就毫不 客气地将它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血肉。我们把它们中 许多精彩的篇章收作了小学语文读本的课文。因此, 从黄海之滨到大江南北,华夏儿女《伊索寓言》的朗 读声,与塞纳河、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尼 罗河、恒河之畔孩子的《伊索寓言》朗读声相应和。 这种文学的奇观,正说明着《伊索寓言》是文学化的 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也说明着寓言这种形象传达方 式在全世界受到普遍的欢迎。 三 《伊索寓言》大部分以动物的关系做比喻,孩子 们从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看法:狐狸是狡猾的, 兔子是胆小的,狼是残忍的,公牛是有力的,母鹿是 胆小的,狮子是勇武的,马是骄傲的,驴是忍耐的, 乌鸦是愚蠢的,等等。寓言赋予动物们以人的感情、 动机、知觉和语言能力。它们肯定了人们对平等的要 求,反对恃强凌弱,向人们宣教择友、处世、为人、 斗争的经验,以及种种生活教训。它们短小,却不乏 形象和生动,不乏深刻的内涵,多少个世纪里,它们 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判断。 寓言中虚构的动物的行状与它们的自然属性是对 应的,所以寓言中道德启示的涌现和流露就容易使读 者感到自然和可信。但这种对应在有的寓言里并不绝 对,譬如狐狸并不孜孜向往于葡萄,说狐狸眼中的葡 萄有那样强的诱惑力,并不符合狐狸这种动物的自然 属性一一就狐狸的动物本性而言,一只麻雀甚至一只 蚂蚱都比葡萄要有诱惑力得多,因为狐狸从本质上说 是食肉动物。然而这个“破绽”一点也没有妨碍这则 寓言的流传,《狐狸和葡萄》从古到今都是家喻户晓 的伊索寓言。这是因为狐狸醉心于葡萄一旦被结构进 了寓言故事,就是被熔铸进了自圆其说的、天衣无缝 的艺术逻辑,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完整性、周圆性、自 足性。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