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成雪

一望成雪
作者: 陈晓林|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5.50
折扣购买: 一望成雪
ISBN: 97875205476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学者李泽厚先生在一次 访谈中直言,不喜欢周作人 和郭沫若,一个太消极,一 个太积极。 一个时期以来,文坛出 现了捧周作人、抑郭沫若的 情绪,以致郭老与高层的关 系也饱受诟病。我觉得值得 商榷。不过,李先生对周郭 二人太消极与太积极的评价 ,倒是颇有些意味。老舍先 生也曾受到过类似郭沫若先 生那般诟病,他对郭有一段 评语我认为是公允的: 他是狮子,扑什么都尽 全力,他什么都做得很好, 写作,作诗,学医,翻译西 洋文学名著,考古…… 的确,纵论郭老跌宕的 一生,在多个领域建树良多 ,且大节不亏。 李泽厚先生在一次访谈 中谈及新中国成立后,一批 旧知识分子,包括像汤用彤 、宗白华这样高雅清脱的名 学者,也都臣服在马克思主 义理论之下,更毋论那些原 来就革命的学者了。郭沫若 先生当然属于原来就革命的 学者,又身居要职高位,所 作所为,纵有瑕疵,也不必 过分苛求。从另一个角度论 ,我觉得李先生提出这样的 问题很有意义,值得学界乃 至思想界重视。李先生认为 这是一个至今未得好好研究 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课 题,关键在“衷心”,即真心 实意地接受和信服了马克思 主义,“研究这个问题对了 解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文 化心理和精神结构极有好处 ”。令人扼腕的是,写这篇 小文时,传来了李泽厚先生 仙逝的消息,不可能看到先 生的答案了。 至于说到周作人,又岂 止用“太消极”三字可以概括 。对于晚节不终,他辩解为 “那是不得已的事”“我和一 些朋友也需要生活”。每一 个正直的中国人都难以接受 。近些年,周作人散文热了 起来,周先生的文笔的确别 具一格,但有人评价高过鲁 迅先生则大谬。他的文章与 鲁迅先生相比,与时代很有 隔阂,缺少灵魂。 从另一个层面说,做人 做事不能太消极,也不能太 积极,是已近耄耋之年的李 泽厚先生的人生感悟,也反 映了先生的人生态度。先生 晚年有“四个静悄悄”之说, 其中有“静悄悄地写”“静悄 悄地读”。先生一直记得, 小时候父亲和他说以品德高 下分四等人:“说了不做, 说了就做,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还有就是“静悄悄地 活”。近十年,先生秉持不 讲演、不开会、不上电视的 “三不政策”。最后就是“静 悄悄地死”。像李泽厚先生 这般鲁殿灵光式的人物,想 做到“四个静悄悄”又谈何容 易。李泽厚先生说:“我一 生谈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 是进取的‘狂者’,最多不过 是有所不为的狷者罢了。” 文到此时,本该搁笔, 忽又想起前些年读曾思玉将 军《百年见证》,毛主席对 临危受命执掌武汉军区帅印 的曾思玉同志面授机宜:“ 你有股革命干劲,有事向总 理请示报告,遇事多和同志 们商量。不怕你工作不积极 ,而是怕你太积极了。” 无独有偶,当年陶铸自 地方晋京,去请教老上司, 老上司也说不怕你不积极, 就怕你太积极。那时对其中 深意并不太理解,今天连起 来再读、再思,别有一番滋 味。 接续读了张曼菱的三本 书,《北大回忆》《中国布 衣》《西南联大行思录》。 百度是这样介绍张曼菱 的: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 业作家。当过知青和工人的 张曼菱1978年考入北大中 文系时已经三十岁了。依稀 记得20世纪80年代曾看过 根据她的小说《有一个美丽 的地方》改编的电影《青春 祭》。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