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王海林,一九四二年生,湖北汉阳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政法、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简介
原典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议、决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声。 此略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声后,内外缘声。 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译文 什么是耳识的自性呢?就是依据耳根,了别声境。 耳识的所依如下第一,俱有依,即耳根第二,等无间依,即意识第三,种子依,即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耳根有三大特征(一)四大种所造,(二)耳识所依净色,(三)不可见有质碍。作为等无间依的意识和作为种子依的阿赖耶识,和前述眼识所说的一样。 耳识的所缘,是不可见的有质碍的声境。声境又分为很多种,比如螺贝声、大鼓声、小鼓声、舞声、歌声、各种音乐声、演出杂耍滑稽戏的叫声女人声、男人声、风林等的声音明悟了义声、不明悟了义声正直的言语声、不正直的言语声下声、中声、上声江河等的声音斗诤喧哗嘈杂声、领受忆诵佛法之声、讲演宣说佛法之声、论议声、决断声。这么多种类的声音,有众多之声。 这些声音,简略来说有三种,即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第一种,只是内缘声第二种,只是外缘声第三种,是内外缘声。 这些声音,又可以分为另外三种,即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而且,这些声音又可以分为无语义的鸟叫声、宣说理义的声音、扬显佛法的赞叹声等种种差别之名。 上述声音,能够引起耳根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耳根所缘取的境界。能够引起耳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耳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耳识觉知、识别的对象。能够引起意识相对它们的行运活动,成为意识所缘取的境界,成为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关于耳识的助伴和作业,如前述眼识的有关部分,读者以此类推,应当知晓。 《瑜伽师地论》是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也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