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
作者简介
阿迪娜·霍夫曼(Adina Hoffman),美国散文家、传记作家、文学评论家,1967年生于密西西比州,1992年起移居耶路撒冷,在当地生活25年,写作题材关注中东地区和犹太人历史文化。2010年凭借《我的幸福与幸福无关:一个诗人在巴勒斯坦的世纪生活》获英国温盖特文学奖;2012年与其丈夫彼得·科尔(**诗人、翻译家)合著的《神圣残片:开罗犹太手稿的失而复得》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犹太文学奖;2013年获美国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然而,时至**,在这1934年的多雨冬季,一丝 新的无奈(或者生机)悄悄潜入他的语气当中。在时 过境迁后回到耶路撒冷,他似乎愿意再给这里一次机 会。 这不仅是因为那几扇在他那张犹太面孔前重重关 上的门。忽然之间,他接到了许多本地权贵的大型委 托,比如魏茨曼和肖肯的委托,还有亚斯基和他代表 的重要机构,*别说那所犹太人的大学了——这些项 目意味着*多的项目,也预示着(如他所愿)他终究 实现了那个由来已久的梦想:成为巴勒斯坦的总建筑 师,备*这座城市信赖的总规划师。在一张大卫王酒 店特色的米黄与蓝色相间的信纸上,他对露易丝写道 :“酒店挤满了委托我的人,工作的重任全都落在我 肩膀上。在这里,我觉得我是这片土地上*重要的人 之一,但是,”他坦诚道,“我不会对外人表露这种 重要性。”他听上去几乎是如释重负——仿佛在经历 了前十年所有令人陶醉甚至沉醉的成功以后,他才终 于恍然大悟。 他的眼睛有了新的焦点,他似乎急于切入正题, 迫不及待地带着单纯的兴奋认真地对待这一页白纸。 “我**进入了状态,简直无法呼吸,茶饭不思。” 当他好不容易挤出点儿时间睡觉的时候,也是在“集 聚起来的建筑下”安眠。他说自己“已经全身心地投 入了”。驱使着他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引人注目的 工作,这个地方本身就已经把他俘获了。地中海学院 的项目化为泡影以后,这次,南方景观中的阳光与空 气、石与沙又与他相遇了,它们重新激起了他浪漫的 执念——自己的血脉中必定流淌着巴勒斯坦的血液。 “地中海,”就在一年前他曾深沉地说过,“是返归 那个国度,那个我们都要归属的*终舞台的**步。 ” 归属感,当然与他的无归属感直接相关。仅仅几 个月前的1933年10月,门德尔松收到了一封德国职业 建筑师协会寄来的信,除了“诚挚的问候”,一并而 来的还有来自官方的通知:自此以后,协会所有的成 员都必须是雅利安(Aryan)血统。他的会员资格被 吊销了。 与此同时,他从前生活里那些理应同他站在一起 的人和那些虚情假意的朋友,也都背弃了他。差不多 同时,他位于牛津街的邮箱里收到一封令人心寒的通 知,同样在伦敦过着流亡生活的格罗皮乌斯宣称自己 “*非犹太人的密友”,并向英国一个德国建筑展的 组织者诋毁说门德尔松“不爱国”,而且不是“一名 纯种的德国建筑师”。如是,1932年2月,当纽约新 开幕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展 揭幕时,在一出由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奥 德和他们毫不粉饰的玻璃、钢铁、混凝土盒子主演的 大戏上,门德尔松与他的建筑变成陪衬,简直就是跑 龙套的。那本*后会成为经典的展览图册上,美术馆 的负责人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Barr)将门 *欧美三项文学奖得主阿迪娜·霍夫曼25年耶路撒冷生活沉淀之作。作者在耶路撒冷生活25年,曾获英国温盖特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犹太文学奖、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 *装帧精美,32开,封面采用触感银卡纸、UV工艺(附赠书签) *中国**建筑师唐克扬博士领衔翻译 *视角独特。从建筑师生平描写圣城的历史著作,含70张历史图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历史回溯的写法,挖掘耶路撒冷新城重建的近代史,也是建筑师的动人传记。还原了**街区和建筑物的建造过程:雅法路、金顶清真寺、希伯来大学,大卫王酒店、洛克菲勒博物馆…… *既有大历史背景,渲染“一战”后的欧洲与中东;也有小人物的城市记忆,感情、憧憬、艰辛与成就。大英帝国衰败,纳粹上台,犹太人流亡、中东*趋紧张的大背景。勾画犹太名人群像:门德尔松,扎尔曼·肖肯,哈依姆·魏茨曼,爱因斯坦,马丁·布伯、汉娜·阿伦特;及梅尔维尔、弗吉尼亚·伍尔芙等文豪对历史的精彩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