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

扶贫手记
作者: 姚高峰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扶贫手记
ISBN: 9787218142746

作者简介

姚高峰,湖南省慈利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鼎城区卫校校长、政协委员、侨联秘书长,先后从事教育、市场管理、景区管理等多项工作,3次荣立三等功。现为中共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上河口村第一支部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荣获2019年度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最美扶贫人”、2019年8月榜“湖南好人”等称号,并获得2020年常德市五一劳动奖章。 扶贫工作中,因左腿半月板三度损伤,拄杖而行一年半,被称为“拐杖书记”。

内容简介

上河口的早晨 2017 年11 月7 日 星期二 晴 因为同“鸭司令”赵怡华有个约定,一早要给他拍一个鸭阵出行的照片,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安排,晚上睡得不踏实,早晨5点一刻就醒了。尽管天远还没亮,但我决定起床。 洗漱、健康护理完毕,已是6点。推着自行车出门,仍是黑茫茫一片。好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微微有点白光,不至于摔跤。我决定沿河堤大道,经19号线,与赵怡华会合。出门不到100米,道路两旁就是新收割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稻香,它唤起了久违的记忆,我已有多久没有同土地这么亲近过了?6点10分,骑行至上河口11组,模模糊糊看见一老一小站在公路边。凭直觉,应该是小学生在等候校车上学,一打听果真是,老的是奶奶,小的是孙子,孙子叫徐飞鸿。我用手机给他们拍了两张照片,暗暗的背景,模糊的身形,效果很不理想。我问,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奶奶说,大概5点半。这与我们小时候上学起床的时间差不多,因为我们得步行七八里山路,不过好像也不觉得苦。但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的压力大得多,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尽管这时城里的孩子,多半还在梦乡。 谈话间,远处射来两束灯光,是校车,瞬间即到眼前。 骑车继续前行,沿途上车的学生,大概有四五个。这时,已有农人在路上,摊开谷堆,准备晒稻了。这几天天气好,得赶紧把油菜栽下去,再去外面务工。凡事赶早,三个早工一天工哩。 6点半,抵达原介福13组a境内,“嘎嘎嘎……”,不见鸭群,先闻鸭声,就知道“鸭司令”来了。一会儿,声势浩大的鸭阵已到眼前,它们发出“哗”“哗”“哗”的划水声,节奏甚是分明,好像是知道有人在检阅似的。用手机抢拍了几张照片,因为天色尚暗,我与主角赵怡华又隔着一条沟港,所以图像并不十分清晰,但这正是我所要的逼真。 挥别赵怡华, 前行不远,路边一幢民房前灯火通明,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扎菌包。经询问,他们从昨天晚上11点,一直干到现在。一个菌包两毛钱,忙一个晚上可以挣到80~100元。这场面让我大出意外,此前我刚刚走村串户进行的产业结构摸底,并没有录到这个情况。屋主叫陈业云,在甘露寺市场做平菇生意,自产自销。问他生意情况怎样,他说,比种田要好一点,但很难说。有时行情一不好,批发两毛钱一斤(1斤=500克,下同),那就亏大了。我家住在甘露寺批发大市场附近,常常能够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有时,平菇块把钱一斤都能买到。我们所享受的便宜的喜悦,常常是建立在这些父老乡亲的辛劳之上。 从陈业云家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新村部建设工地。已有人在施工。问进展情况,除地坪外,大概再有十来天就可以全部完工。从选址到施工,再到监工,其间的纷繁复杂,各种博弈,足足可以写一本书,现在总算尘埃落定。 在村部前刚刚拆除的水塔边,遇到了入党积极分子孙小红的父亲孙桂宝。说起自己的儿子,孙桂宝既骄傲自豪,又满怀歉疚。骄傲的是,孙小红在苹果手机生产厂打工十几年,挣了钱之后自己修了一幢小洋房,没有给几个兄弟添麻烦,有孝心;歉疚的是,孙小红成绩好,只要复读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但家里弟兄多,不得不放下大学梦,早早地出去打工挣钱。孙小红眼光高,现在已经38岁了,还没有成家。如今回到家乡,想尝试在农村干点事,希望村里能够好好培养。现在农村党员普遍年龄偏大,有这样一些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申请加入党组织,当然是件好事。振兴乡村,需要的就是这些人。但到底怎么样,还得看他在回家乡后的付出和努力。 看完村部建设,得往回走,去原介福最东端的12组,这个村唯一的种菜大户章建华,就在这个组。他太忙了,每天凌晨两点才到家,常常是吃了早饭,又接着出门去了。与他通过几次电话,就是未曾谋面,他说他想办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我们约定早晨8点左右见面。 在去章建华家的路上,忽然冒出一群小猪仔,萌萌的,挺可爱,禁不住停下自行车,用手机为他们留了几张影。屋主见了,满脸喜悦。原来是此前见过面的,叫孙公平。问他一窝下了多少猪仔,他说:“14个。”“这么多?”我很是惊讶。孙公平说:“这猪肚子还争气,一般都是12个以上。”言谈之中,好像是谈到自己老婆很会生孩子一样。“养猪仔一年能赚多少钱?”我问。“几千块钱,行情好的时候万把块吧。主要是老婆会侍候,吃得起亏a。”在这里,夸老婆能干的男主人,还不多见。在农村,家庭主妇养猪的确实不多了。就是自己养猪自己吃也少了,因为太过烦琐,也因为在农村大多都是“386199部队”,没有能力养,这也是我们很少再能够尝到小时候那个猪肉味的原因。 7点43分,到达章建华的家,他还没起床。他老婆大声呼叫,章建华很快就下了楼。他个子不高,精瘦精瘦,60岁左右,鼻子两边生了火籽,这是没有休息好的标志。他约我上楼去谈。一本创业经,一条艰辛路。早先,他在甘露寺市场做蔬菜生意,赚了点钱。之后回家养猪,结果亏了十几万,只好借了几万块钱,重操旧业。不过,这一次他想得更远。经过仔细调研,他决定从种藕入手,再向其他蔬菜发展。他的两个儿子在长沙,一个做一级批发(面向全国),一个做二级批发兼零售。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销售,他既组织生产,又负责运输,几乎每天往返长沙,风雨无阻。因为决策正确,很快就走上了正轨。第一年租田60亩,第二年120亩,第三年200多亩。他的蔬菜基地,主要在外地,每年请工人开出的工资都要40多万元。他说,种菜的收入实在是不高,但他爱上河口、爱介福,想把基地搬回来,在村里成立一个合作社。他可以租农户的田,再请农户做工,一年在家门口拿个三四万工资是没问题的;也可以让农户入社种菜,他负责订单销售;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他说:“现在不论干什么,规模化、合作化是趋势,市场不是某一个人的,抱团取暖,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谈话间,他的电话响了,是基地打来的,他吃过早餐后就得往那里赶。我说,我会把相应的资料发给他的儿子,让他们做相应的准备。 我们作别。看看手机,8点18分,一个吉祥的数字。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禁不住对着东方的太阳,说了句:上河口,你早!上河口,你好! 这本手记不仅仅记录了姚高峰自己,还记录了各级干部、社会各界人士、村内群众在脱贫攻坚历程中的作为和表现,成为常德乃至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乡村振兴之路更加长远。这本《扶贫手记》的出版,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对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今后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