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译林人文精选

国富论/译林人文精选
作者: (英国)亚当·斯密|译者:章莉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国富论/译林人文精选
ISBN: 9787544715270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他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魁克卡迪,青年时最早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后转入牛津大学。1750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在此期间,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因此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地位。此后,于1766年开始着手《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的写作,1773年基本完稿,后又经3年润色,直至1776年3月出版。 此书的出版不仅在英国本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此,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保护神”。

内容简介

举一个本身微不足道、但分工却时常为人所关注的制造业——制针业— —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既没有受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劳动分工使得制针业 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使用生产扣针的机器(它也可能是同样的劳动分工 导致的发明创造)也不熟练,那么即便竭尽全力,也许一天连一枚针也生产 不出来,更不用说生产二十枚针了。但是,按照现行的行业模式,不仅整个 制针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且这个行业本身又分成多道工序,这些工序中 的大部分也同样形成一个独立的环节。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将其拉直,第 三个人将其截断,第四个人将一头磨尖,第五个人将另一头磨光准备接上针 头。制作针头需要两到三个独立的工序:把它装在针上是一个,把针涂白是 另一个,甚至将针用纸包装起来也是一个独立工序。制针的重要环节据此可 以分成十八道工序。在一些工厂中,每一个工人仅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在 另一些工厂中,同一个人可能要完成其中的两到三个工序。我考察过这样的 一个小厂,它仅雇用了十个工人,其中一些工人先后完成其中的两个或三个 工序。尽管他们很穷,必要的机器设备也很简陋,但是只要他们尽力而为, 其中一些人一天可以制成十二磅的针。一磅中号针最多有四千枚。因此,像 这样的十个劳动者,一天最多可以制成四万八千枚针。每个工人制造其中的 十分之一,一天可以制成四千八百枚针。但是,如果他们被分开独自完成全 部劳动,而不是专司其中某一个固定工序,他们中的每一个很可能一天也做 不成二十枚针,甚至也许一枚也做不好。他们的工作效率将不及用当前生产 模式——将他们的不同操作进行适当地分工、组合——所能达到的生产效率 的二百四十分之一,甚至四千八百分之一。 尽管其他工业或制造业中的大多数分工没有这样细致,也无法分解为如 此简单的操作步骤,但是分工效果是类似的。而且,只要实现了分工,工艺 制造的生产效率一般都会大大增进。不同行业、职业之间的相互分离,似乎 也是因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所致。在工业水平较高、进步较快的国家, 行业的分化也是最深入的。在未开化社会由一个工人单独承担的工作,在进 步社会常由多人分担。在进步社会中,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各司其职。那些 生产出最终制成品所必需的劳动,总是被分解为多道工序,由不同的人操作 。在麻纺厂和毛纺厂的每一个部门,从亚麻和羊毛的生产,到麻的漂白熨烫 ,再到布料的染色和浆纱,设置的工序何其多啊!但是,农业不像工业,它 本质上不要求如此多的分工,也不能将各个务农环节截然分离。把养殖劳动 和种植劳动像铁匠劳动和木匠劳动那样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纺工和织工 一般都由两人分担,而耕地、耙地、播种和收获常常由同一人完成。随着季 节转换,农活不同,一个人也不可能一年四季只干一样农活。所以,农业不 能完全、彻底地分工,可能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总是跟不上工业的原因。 诚然,那些最富裕的国家,无论农业或工业都比邻国先进,但在工业上的优 势明显大于农业。富国的土地一般耕作得更好,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和费用, 从而和土地面积及原有的肥沃程度相比,产量也较高。但是,产量的优势, 与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和费用相比,就没那么突出了。富裕国家的农业劳动生 产率并不总比穷国高,至少不像工业劳动生产率那样具有明显优势。因此, 供给市场的同质谷物,富裕国家的并不总是比穷国的便宜。尽管既没有法国 富裕,也不如法国先进,但同等质量的谷物,波兰却和法国一样便宜。尽管 法国不如英国富有、先进,但是在其盛产粮食的省份,大多数年份的谷物价 格和英国一样。然而,据说英国的谷物耕作比法国好,而法国又好于波兰。 如果不考虑穷国农田耕作的劣势,虽然其谷物的价格和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可 能优于富国,但其工业竞争力和富国就没法比了,尤其是和那些工业与自身 的土壤、气候和位置都相宜的富国相比。例如,法国的丝绸比英国的质优价 廉,因为至少在当前对原丝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的条件下,法国的环境和英国 相比更适合丝绸的生产。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