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君成鉴赏课:中国文物之美
作者简介
包君成,全国优秀教师、作家、诗人,中国教育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研究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老师”。 曾出版《文语方程式》《第三门:恋之启》《以“法事情人”视角破解古典诗词》《重构阅读思维:“法”“事”“情”“人”阅读法深度解析》《纸上的作文直播课》《诗话二十四城》《包君成经典品读课:四大名著》《包君成文学课:照亮中国文学夜空的58颗星》《包君成文学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学简史》等著作;在写作、阅读、古诗文等领域有独到而专业的研究;其“法事情人”阅读法、“六项全能学习法”、“秒变作文法”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登上《时代人物》杂志封面;在多种报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和文学作品;工作之余,爱好广泛,涉猎颇多,曾发行国风音乐专辑等。
内容简介
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在中国古代,陶瓷业非常发达,优质陶瓷器远销世界各地。 早在一万年前,先民们就掌握了制作陶器的工艺。他们将泥土捏塑成想要的模样,打磨表面,制成泥坯;泥坯再经过高温烧制,最终成为形态各异的陶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唐代,终于出现了以唐三彩为代表的陶器巅峰。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瓷器。制造瓷器的要求更高,塑造泥坯的泥土为专门的高岭土等瓷土,烧制瓷器的温度要在1100℃以上。瓷器不仅看起来温润透亮,敲击时更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宋代,瓷器业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从此,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中国驰名海外的一张精致名片。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半坡路一带,发现了一处史前人类的生活遗迹。此后的数年里,考古工作者对这片遗迹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用泥质的红陶烧制而成。陶盆盆口的直径为39.8厘米,在盆口有一圈扁平的盆沿。陶盆高16.5厘米,算不上深,里面呈弧形。盆底接近于平坦。总的来说,从陶盆的外观上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各种盆差别并不大。 引人注目的是陶盆的图案。在红色的陶盆上,当时的人们用黑彩描绘了大量图案。首先是盆沿,断断续续画了很多黑色的带子,它们与陶盆自身的红色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条红黑相间的彩带。 更有意思的是,陶盆里面用黑彩画着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的轮廓是十分规则的圆形。人面的头顶上,有一个类似于发髻的全黑的三角形;在“发髻”外侧,勾画着鱼鳍状的装饰物。人面前额的右半部完全涂黑,左半部则用黑色涂了一个半弧形,有人说这是眉毛。前额之下,人面的双眼已经眯成两条直线,似是闭目的样子。鼻梁挺直,呈一个倒立的“T”字形。嘴巴呈漏斗状,嘴边左右还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的头部是三角形的,紧贴在人面的腮部,就像是这个人一口叼住了两条大鱼。在人面耳朵的位置,左右也各有一条小鱼。这样,一个人面和四条小鱼,就共同构成了一组人面鱼纹的合体图案。这样的人鱼合体图案,对称地画了两组。两组图案之间,还画着相互追逐的大鱼。 人面鱼纹巧妙地把人面和鱼纹组合起来,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显示了我们的祖先那独特的构思和艺术想象力。甚至有学者说,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早在一万年前,中国的先民就掌握了制陶工艺。不过,那时的制陶技术还相当原始,制作出的陶器也非常粗糙。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人们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他们先选择适合的陶土,制作成橙红色的陶坯;后将陶坯的表面打磨光滑,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上面绘制图案;最后,将这些陶坯送入窑中烧制。一件件带有彩绘的红色陶器就这样诞生了,被称为“彩陶”。 又过了一千年,彩陶的制作技术日益成熟,成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人们开始通过在彩陶上彩绘,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念。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居住在半坡一带的史前先民,为什么要在陶盆上绘制人面鱼纹的图案呢?难道只是为了让陶盆更美观、更漂亮? 有这种可能。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人面可能画的是一个快乐少年。这少年正把脸探进水中,与小鱼玩耍。小鱼们好奇地围绕着少年的头部游来游去,甚至还大着胆子去“亲吻”少年。人面之所以双目紧闭,是因为这位少年正在享受着与小鱼玩耍的快乐,享受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美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面鱼纹的图案正源自先人的生活,是他们对美的一种体验和表达。 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人面鱼纹的图案绝不会这么单纯,图案背后的内涵,可能正反映着半坡先人某种宗教色彩浓厚的崇拜情结。 人面鱼纹彩陶盆有近七千年的历史,那时的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当时人类的寿命非常短,平均只有十来岁,因此各个氏族部落都十分重视人口繁衍。可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繁衍的,因而原始人类对生殖有着谜一样的崇拜。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有过原始人类的地方,都曾留下人们对生殖崇拜的遗迹。 中国古代的原始人类发现鱼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因而对鱼非常崇拜,这种崇拜后来演变成一种习俗。比如在《诗经》、《楚辞》、古诗、民谣里,鱼象征着女性,往往隐喻着情侣或爱人;直到今天,鱼还有福孙满堂的美好寓意。 正因如此,包括闻一多、李泽厚等大师级学者在内,不少专家认为人面鱼纹图案与这种生殖崇拜息息相关,代表着半坡先人乞求多子多福、人口繁盛的美好心愿。 当然,生殖崇拜也只是对人面鱼纹内涵众多解释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有研究者认为,人面鱼纹其实是半坡一带氏族部落的图腾。还有人说,这个图案是原始人类对自己祖先形象的想象,他们根据自己的样子,再加上鱼的躯体,把祖先描绘成半人半鱼的形象,这就和传说中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人说,人面鱼纹画的是一位大法师。这位法师梳着冲天的发髻,戴着高高的礼帽,脸上还戴着面具,具有极强的神秘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是与陶盆的特殊用途分不开的。 当你看到这个陶盆时,会觉得它是干什么用的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用来盛东西的器具,可以盛食物、盛水……但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其实,这种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的不止这一件,众多人面鱼纹彩陶盆有一个共同特点——底部往往钻有小孔。显然,这样的陶盆不是用来盛水的。学者们认为,人面鱼纹彩陶盆可能还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用来作为埋葬小孩的瓮棺盖。 瓮棺,是新石器时代一种特殊的葬具。当时,每当有人去世时,身边的亲人就会用瓮、缸一类的容器来安放死者,人面鱼纹彩陶盆可能就是扣在这些瓮缸上面的盖子。这类瓮缸和人面鱼纹彩陶盆一样,都是用彩陶工艺制成。 最著名的瓮棺,要数在位于今天河南省汝州市的阎村遗址发现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件陶缸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缸身外侧绘制着鹳鱼石斧图。这幅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现在都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属于我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见它们的珍贵性。 无论是作为瓮棺的陶瓮、陶缸,还是作为盖子的陶盆,最初都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具。只是由于后来瓮棺葬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才产生了像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样,为了墓葬专门制作的瓮棺葬具。这种“专门制作”就突出表现为盆底、瓮底和缸底中央的小孔。 与人面鱼纹彩陶盆相同,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底部中央也有一个小孔。在时人的眼里,这个小孔意义非凡,是方便小孩儿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人面鱼纹图案确实可能是一位大法师,他的任务就是为了给这些去世的孩子们招魂。 无论怎样,半坡人在陶盆中绘制的人面鱼纹,是他们在对生活环境长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艺术加工而展现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已经在陕西境内发现了不少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发现这些陶盆的遗址均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了一个古人类文化遗址,便将它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人们发现,这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900年至前2900年,存在了至少两千年,对我国北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人们也将这一时期称为“仰韶时代”。 仰韶文化虽然最早被发现于河南,它的起源地却在陕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依托于渭河的肥沃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制造出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半坡先民,便是仰韶文化的开创者。他们生活在河谷地带,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兼营采集和渔猎。人面鱼纹的彩绘,显然离不开他们在渭水打鱼的生活场景。 有意思的是,不仅在考古文化里,就是在传说中,陕西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传说,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祖先,大名鼎鼎的《史记》就是从此二位写起的。据说他们最初也生活在陕西。时至今日,陕西还有全国最知名的炎帝陵和黄帝陵。 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与炎黄二帝的发源地同在陕西,这恐怕并不是巧合。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早期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炎帝氏族开创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面鱼纹彩陶盆就真的是炎黄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物了! 你看,一件小小的陶盆,便将数千年的历史拉到了你的面前,将虚无缥缈的古老传说和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放到了你面前。文物之美,不仅展现古人独特精神风貌的审美情趣之美;更是穿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明之美。 文物之所以称为文物,既是“纹饰”之“纹”,又是“文明”之“文”。文物上的纹饰之美是艺术之美,它们穿过千百年的历史,仍以不朽的审美价值,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文物中深深蕴藏的文明密码是文明之美,承载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光辉与灿烂。 总而言之,文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欣赏文物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陶冶情操的必修课,也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最直观形象的方法。而欣赏与感受的途径,就是文物背后那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物,欣赏中国文物之美,爱上中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