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写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
出版社: 现代教育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写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ISBN: 9787510670299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内容简介

商鞅变法 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这时,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还有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都鄙视秦国,不准秦国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盟。秦孝公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决心让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下令说:“当年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指古雍州之地,即今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狄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封为方伯,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广大宏伟。只是后来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公不贤,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趁机夺取了先王开拓的河西领土,这是无比耻辱的事情。到献公即位时,为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悉心治理国家,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并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 ,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如果一家犯法,其余的四家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予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据其轻重程度处以刑罚;百姓应致力于本业,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徭役 ;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没收为公家的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爵禄;明确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相应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运转。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致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 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遵守信用而不攻打原城,魏文侯不背弃与山林官打猎的约会,秦孝公对搬木杆的人能兑现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在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主宰者呢! 毛 泽东一生阅读、批注《资治通鉴》达17次之多。他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又因为该书由司马光一人定稿,故修辞统一,叙事生动,文字优美,除了极高的史学价值外,还兼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资治通鉴》的原典卷轶浩繁,青少年读者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我们精选原典中重要史事,以白话形式进行故事编写,既博采了原典的精髓,又贴近了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借此博览历史,汲取文化滋养。这样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轻而易举地感知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