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双语名著无障碍阅读丛书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坎比亚; 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失去视力和听力; 7岁,开始跟随安妮·莎莉文老师学习; 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更是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内容简介
一 我们每个人都读过些令人为之震动的故事:故事 的主人公时日无多,或许一年,或许一天。但对此我 们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难逃一死之人是如何度过 生命最后时光的。当然,我是说拥有选择权利的自由 人,而非活动范围已严格受限的已决犯。 这类故事不禁使我们思考:若处在相似境遇下, 我们会怎么办?既然终有一死,那么在生命的最后时 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经历些什么呢?回首过往 ,我们应该追寻什么样的幸福和遗憾呢? 有时我会想,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 活,或许是明智之举。因为此种态度恰恰彰显了生命 价值所在。拥抱生活,我们理应心怀温纯、激情和热 忱。然而,眼前看似无尽的漫长岁月却常常使我们忘 记这些。当然,毋庸置疑,有一些人相信“人生在世 ,应及时行乐”,因此过着伊壁鸠鲁式的生活。但大 多数人却终未逃脱死亡逼近的恐惧与折磨。 故事里,命数将尽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幸免 于难,而自此,其价值观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改变 :相比从前,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 都更加明晰与敬畏;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曾 经或者正被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他们所做的一切, 都散发着一种清冽甘甜的热情。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把生命视为理所当然。尽 管我们都知道,终有一日,死亡将至,但我们也往往 把那一天想得十分遥远。是啊!当我们仍心康体健, 死亡或根本无法想象;于是,我们极少想起它。展现 在我们眼前的,只有无尽的日月。于是,我们被淹没 在日常琐事中,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的懈怠与漠然 。 恐怕,同样懈怠的,还有我们对于自身各种感官 与能力的挖掘利用。毕竟,只有失聪之人才珍惜听力 ,只有失明之人才知道拥有视力的幸运和可贵,尤其 是那些成年之后失明失聪之人。然而,那些从未遭受 视力或者听力伤害之人,却极少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上 天赐予的宝贵感官能力:他们看或听,都朦胧模糊, 不思专注,不懂欣赏。常言道,人只有在失去之时, 才知感恩曾经的拥有,只有在生病之时,才知健康的 宝贵。此言不虚啊! 于是,我常常想,若每个人都能在刚成年时候经 历一段失明或失聪的生活,或许也是一件好事;因为 黑暗会使人更加珍视光明,沉寂会教人乐听声音。 对于我那些拥有光明的朋友,我时不时地会问他 们,都看到了些什么。最近,一位挚友来访,看她刚 从树林远足归来,我就问她看到了些什么。“没什么 特别的啊!”她答道。对于这样的回答,我已经习以 为常,所以并不感到吃惊。因为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相 信,那些看得到东西的人其实恰恰什么也看不到。 我不禁自问,在林子里散步一个小时之久,竟然 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 一个盲人,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发现成百上千种吸引 我的东西,更何况一个拥有视力的人呢?我触摸过叶 子精美的对称纹路,感受过银色白桦光滑的树皮或者 松树粗糙不平的表面。春天里,我小心地抚摸树木的 枝丫,满怀希望地找寻新芽,因为那昭示着大自然已 从冬日沉睡中苏醒。我还感受过花瓣丝绒般的质地和 卷曲的弧线,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奇迹,令人沉醉,让 人欣喜。偶尔,我将手轻轻放于一棵小树,还能幸运 地感受到鸟儿欢快啼啭时身体的震动;将手放于溪流 ,还能感受到清凉的溪水从指间滑过。于我,翠密的 松针或者松嫩青草铺就的地毯,远胜于最奢华的波斯 地毯。于我,一年四季的壮美变幻就像一部动人心弦 的戏剧,曼妙悠长,永不谢幕。 时常,我对于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渴望,胜于一切 。单纯的触摸已经让我如此欢心愉悦了,若是能够目 睹,那一定美不胜收吧!然而,可惜的是,拥有视力 的人却常常视若无睹。世界的缤纷与精彩,在他们看 来,都是顺理成章。也许,人就是这样,不屑所有, 却渴望所无。这是多大的遗憾啊!在光明的世界里, 人们仅仅把上天赐予的宝贵视力看作一种便利,而非 充实生活的一种恩赐。 假如我是大学校长,我一定会开设一门必修课, 名叫“如何利用你的双眼”:教授们会教学生们如何 唤醒沉睡懈怠的感官能力,借此捕捉到那些常常被我 们熟视无睹的不经意的美好,以成就更加快乐充实的 生活。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