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学生版《道德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译文 “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 ,但它并不等同于永恒不变 的“道”;“名”可以用文辞去 命名,但它并不等同于永恒 不变的“名”。 “无”,用来表述天地混 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 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 以观察“道”的奥妙;从“常 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 际。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 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 为玄妙深远。玄妙而又玄妙 、深远而又深远,正是天地 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鉴赏 本章开篇便提出了“道” 之存在。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思想及最高概念,它存在于 天地形成之前的“无”之中, 化生了天地万物。“道”实际 上就是老子认为的真理,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人们必须遵循“道”。 “道”是无影无形的,不是用 概念和语言能表达出来的; 而“名”是能用言辞表达出来 的概念,具有主观色彩和局 限性。“道”与“名”这两个概 念,是贯串整部《道德经》 的线索,也是理解老子思想 的关键。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 物之源,是一种形而上的永 恒存在。宇宙混沌之初,“ 道”悬于虚空,无所见,无 所闻,玄妙至极,高深难测 。所以,语言不能阐明“道” 的本质,能表达出的只是细 枝末节,而非完整的、永恒 的“道”。世间万物都无法离 开“道”而存在,无论万物如 何发展演变、生长消亡,“ 道”始终是唯一的、绝对的 宇宙之源,不会受到任何影 响,因此,对其进行定义乃 至命名都是困难的。同理, 能用语言描述的“名”,也只 是一些表象概念,而非真正 的“名”。 老子悟道以后,认为“道 ”不可说,勉强将其命名为“ 道”。宇宙的真正本源可以 体验、感受,但没有真正的 名字。“道”经落实后便成为 “名”,也就是化为具体事物 后该事物的概念。事物的概 念是相对的、随着具体条件 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名”是相对的,绝对的 “名”不是真正的“名”。 完成对“道”和“名”的论述 后,老子又提出了“有”和“ 无”的概念。天地间任何事 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 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其状态, 这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就 是天地万物之始;但任何事 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 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即万 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乃孕 育万物的母体。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 是形容“道”生万物时无以名 状的混沌状态;“有”指天地 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 状况。“有”和“无”是“道”生 成万物的过程,也是由无形 向有形转换的过程,“道”是 承载“有”“无”的母体。在此 基础上,“道”和“名”有无相 生,绵延不绝,衍生出了气 象恢宏的大千世界。 “常无”即时常保持虚空 、沉静,所以,从“常无”的 境界能体会“道”的玄妙,从 “常有”的境界能感受“道”的 边际。有无共存,源头相同 ,名字不同,可谓玄妙深远 。“玄”本指渺不可见的细微 之物,从字形上看,环环相 扣,无穷无尽,在表示幽远 深邃之意时,正符合“道”容 纳万千的特点。 万物都由“道”衍生,只 是名字不同而无论有无,因 此“道”的玄妙不可穷究。无 形无状,空无之后还是空无 ,玄妙之中还有玄妙,“道” 成为万物变化的总源。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