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宋(宋代之军事)(精)/宋代研究文萃丛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作者简介
陈峰,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出版有《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等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
一、宋朝军事与边防的基本面貌 宋朝存续三百余年,其域内统治秩序相对长期稳定,并且在经济 生产、文教科技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显然这都离不开 军事力量发挥的保障作用。但宋朝在军事上有得也有失,其所产生的 消极影响不仅波及边防领域,也是促成鲜明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之一。 宋朝脱胎于五代乱世,赵匡胤君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充分汲取了历 史教训,在重建统治秩序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举措。其中 针对因兵权失控引发的武夫跋扈、兵变频仍、地方割据以及兵燹不绝的痼 疾,实施了以“收兵权”为主的各项治军措施。宋太祖朝确立的治军思 想,其要义在于从严管控武将及军队,以便使其成为驯服的工具。不过, 赵匡胤为了完成削平诸国的目标,对出征和御边的将领还是赋予了必要的 责权,以发挥其指挥作战的积极性。揆诸宋太祖朝的军事战略及部署,可 以看出具有稳健与积极相融的特点。如“先南后北”的用兵规划,就是基 于当时内部秩序亟待整顿的考量,采用了先易后难的务实方案,最终的结 果也验证了其成效。然而,自宋太宗朝完成域内统一后,随着两次北伐的 失败,统治集团放弃了大一统的追求,转而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以及“守内虚外”的国策,其军事思想与战略随之日益转向保守。如此一 来,军队本应承担的内外并重的使命发生变化,维护秩序稳定成为其主要 任务,而与外敌争锋则退为次要位置。从此之后,君臣对军事将领的管控愈益强化,在宋仁宗朝还出现了以文驭武的规制,并相沿至南宋后期。① 因此,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了,可谓对内镇压有余,对 外攻防则不足。此外,党项势力在宋太宗、真宗之际崛起后,控制了西北 传统的战马供应区,使得宋廷无法保持如汉唐那样的强大骑兵,也制约了 军队的机动灵活性和长途突袭能力,也就难以展开快速的大规模运动战。 这些问题在边防上暴露得尤其突出:在长期的消极防御战略及部署主导 下,面对以骑兵为主的辽、夏、金及蒙元军队先后发动的进攻,宋军只能 被动应战,故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宋太祖在收缴藩镇精兵后,扩充了中央禁军的规模,地方剩余的军队 转为承担劳役的厢军。开宝时期,作战的禁军为十九万三千人。其后,由 于长期受到外患的巨大压力,宋廷不得不维持庞大的常备军,军队的规模 遂不断得到扩大。其中在北宋中期,禁军达到八十万以上,南宋即使仅有 半壁江山,正规军也一般保持在四十万以上。②宋代又主要实行募兵制, 因此军费支出浩大,如北宋中叶的富弼即反映:“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 中八九赡军。”③此后,朝官陈襄也说:“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④南 宋时,军费开支依旧居高不下,甚至有加剧之势,如绍兴末的官员指出: “况大农每岁养兵之费,几十之九。”⑤可以说,巨额的军费支出长期成为 宋朝政府财政的沉重包袱,也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在宋代的大多数时期里,朝堂围绕武备的讨论几乎不绝于耳。诸如对 边地的弃与守、兵员招募与强征的长短、步兵与骑兵的优劣、武臣与文官 之间的是非、兵费的多与寡、主战还是议和乃至武成王庙的地位等问题,都会引起不同的意见与争执。文臣在驭将上的偏见也值得关注,如欧阳修 等人对狄青进入枢密院的忧虑,①苏轼针对《孙子兵法》中“将能而君不 御者胜”名言的反驳,②汪藻在绍兴初上的《驭将三说》③等。毋庸置疑, 主政的士大夫集团在军事上既缺乏主动性,又拙于用兵,故议论往往流于 纸上谈兵,致使军事决策时常出现延误甚或失误。而文臣节制武将作战的 结果,亦难免败多胜少。倒是有个别清醒的文官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韩 琦到陕西前线任职时就承认:“臣素昧兵机,不经边任。”④北宋末,杨时 也对宋钦宗表示:“臣本书生,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不敢自信其说。”⑤ 清人王夫之便指出:“匪特夏竦、范雍之不足有为也。韩、范二公,忧国 有情,谋国有志,而韬钤之说未娴,将士之情未浃,纵之而弛,操之而 烦,慎则失时,勇则失算。”⑥可谓一针见血。还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人 论兵也蔚然成风,不过实效有限。 宋代军事上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于技术层面。其中武器装备受益于 高水平的制造业与科技的支撑,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在传统冷兵器上有 很多改良,典型的例证如宋神宗朝制造的“神臂弓”,可以有效地远程杀 伤重装甲骑兵,在其后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利器的作用。其余水陆攻防军 械,也多有改进,这些在《武经总要》中都有一定的反映。最为突出的则 是火器的出现,两宋发明了各类火药武器并应用于实战,就此改变了传统 的冷兵器格局,具有全球性的革命意义。宋朝在构建防御工事方面,也取 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北宋在河北前线构筑的河塘体系,对辽军形成阻滞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失去长城带来的防御缺陷;在对夏前线, 宋军利用地势修筑的一系列堡寨,亦具有相当的功效。特别是南宋末年在 四川建设的山城防御体系,对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 外,在宋朝官方的组织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 《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前代兵书被系统地整理、编纂, 并被认定为与儒学“五经”相对应的武经“七书”,从而使其得以完 整流传。就此而言,宋代对先秦以来兵书文本的整理之举,在兵学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总的说来,除了宋初的统一征伐及以后对局部区域农民造反的镇压行 动之外,宋朝域内发生的战争相对较少,而对外交战则颇为频繁。北宋时 期,主要是应对来自辽朝与西夏的军事压迫。其中,宋太宗、真宗朝前期 与辽朝发生了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宋仁宗宝元至庆历前期与西夏的交兵最 为激烈。此外,还在南疆出现过两次反击战。南宋时期,更先后与金朝、 蒙元爆发了持久的战争。特别是南宋初期的抗金战争与南宋末年抗击蒙元 的战争,都异常惨烈。宋廷虽然在军事上投入空前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 资源,并力图在相关的政策、制度及技术等各方面与之配套,不过在边防 上却成效不足,仅有的几次主动攻势也多以失败告终,宋廷遂不得不借助 议和的方式缓解边防压力,但最终还是两次皆亡于边患。 宋朝就此形成了显著反差的时代特征,即经济、文教及科技取得前所 未有的发展成就,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邓广铭、王曾瑜先生也认为,宋代文教及科技快 速发展,整体文明程度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②然而,其军事能力则呈现 出积弱之势,虽在维持内部秩序上发挥了作用,却难以摆脱边防困境。南 宋学者吕祖谦即指出:“国朝治体,有远过前代者,有视前代为未备者……然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名胜相望而干略未优,故虽昌炽盛大之 时,此病已见。”①元人修宋史时亦总结道:“宋恃文教,而略武卫”②, “声容盛而武备衰”③。 ………… 二、本书编纂的构思 本书是关于宋代军事史研究的论文选编集,虽然无法全面展现百年学 人的丰厚成果,不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方面的窗口,俾有助于加深 对宋朝历史的认识。 我们选编这本书的宗旨,是力图关照到宋代军事史的主要方面,以便 使读者管中窥豹,从而对宋代这一领域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选取了海内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论文18篇,讨论的议题包括 军事制度与武将,军事征伐与战争,军事思想、战术与技术等三大类,涉及宋代募兵制、禁军制度、三衙统军机构、武官地位、宋初武将、南宋总 领所、宋太祖统一方略、宋辽高梁河之战、北宋御夏战略、宋金富平之 战、顺昌之战、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的考证、宋代主流战争观、“文人论兵”与 宋代兵学、岳飞的军事思想、作战阵图、军事司法、“拐子马”考释、中国早期火药武器以及辽宋金时期的砲和砲兵等问题。这些论文涵盖面广 泛,或研究相关军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时期的战争,或聚焦军事思想与战 争观,或探究军事司法,或论述阵法与阵图,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药武器之 产生与应用。此外,还要作五点说明:其一,这些论文中既有对重大问题 的宏观性论述,又有对具体史实的分析,还有就存疑的文献记载加以考 证;其二,选取的论文以宋代为主,兼及与宋朝同期其他政权的关联问 题,而《中国早期火药火器史概观》一文,因重点介绍的是宋代部分,故 亦收录;其三,选取的标准以学术性为主,也适当考虑到可读性,遂有 《阵图和宋辽战争》等文入选;其四,考虑学术传承的因素,故选择了几 代学人的成果,包括开创宋史研究的前辈名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坚学人 和近年来的后起之秀,其中除了因邓广铭先生对宋代军事问题有重要见解,其论文被收入2篇外,其他学者皆只收1篇代表作; 其五,按照目前的通行规范,对所有论文的注文格式予以调整。 本书是集体合作完成,若有不当之处,一概由我承担,特此说明 宋代“文盛武衰”的根源是什么? 宋代在军事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维护内部秩序与摆脱边防困境,何者为先? 汇聚大家名作,探究大宋军事的得与失 一本书读懂宋代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