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定制未来/向日葵国际教育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115/10/20191115104412289.jpg)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40
折扣购买: 和孩子一起定制未来/向日葵国际教育丛书
ISBN: 9787301306321
杨明,人生与职业规划师,新航道**教育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商学院院长,具有20余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31岁获得**职称。 他也是一位用心投入的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将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孩子成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悉心指导,成功将女儿送入美国名校。《中国教育报》多次刊登其观点文章。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可,有人反对,其中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普遍的、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投射在成年人身上,体现为不停地利用各种媒介(微信、邮件和新闻端口等)去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生怕错过了重要内容;不停地加入各种圈子,生怕被主流社会抛弃;不停地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生怕错过了那个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而这些焦虑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是对于无形的起跑线的重视。 通常大家都知道,对于短跑选手而言,起跑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在奥运会百米短跑比赛中,由于选手实力相当,很可能起跑的那一瞬间,谁能够争取半秒钟的优势,并且把这个优势保持住,谁就能赢得**。基于这个认知,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一开始就形成对其他孩子的优势,家长们把孩子的起跑线不断往前延伸。想要考一个好大学,就要读一个好高中;想要读一个好高中,就要读一个好初中;想要读一个好初中,就要读一个好小学;想要读一个好小学,就要上一个好幼儿园;想要上一个好幼儿园,就要住进幼儿园附近的好社区;为住进一个好的社区,父母要努力赚钱,以便能够买到所谓的学区房;而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就要努力优生;要想努力优生就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终,起跑线越来越提前。 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注意,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起跑线上,恰恰忘记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件事情是,人生是一次长跑,并不是短跑。从家长*关心的学习这个角度看,*好的学校里面仍然有学习很差的学生,教学质量一般的学校里仍然会走出来优等生。那些现在看起来正在掉队的学生的起跑并不比其他人差,但是在后面的跑步当中却被落得越来越远;那些看起来先天不足的学生,在一条路上努力坚持下来,却跑出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起跑线上的那一刻并不能决定孩子们今后是否有社会竞争力,上什么样的学校也不能作为有社会竞争力的标准。那半秒钟的优势在整个长跑过程中很快就会被许多偶然因素消灭掉,而大家因此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成本可能也会因此化为零。 第二件事情是,家长们关注了起跑线,却并未关注它的终点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做了20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知负责招聘的部门不会问求职者毕业于哪所高中、哪所初中、哪所小学、哪所幼儿园,*不关心他的父母为了把他优生出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多看一下毕业于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问这些也只是要判定求职者是否具备应聘岗位的基础知识,是否接*过相对系统的教育。而且这些也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评估这个人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好员工。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人们寻找人生伴侣,是要查对方的学习经历吗?如果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就会爱上,如果不是就不会爱上?不是的,人们找的不是学习伙伴,是要找能够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所以*终看的是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好伴侣。因此,检验这个人是否有社会竞争力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是否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他爱的伴侣、彼此尊重的朋友,是否能组建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及是否能做一个好公民。做到了这些,就说明方向是正确的,社会竞争力很强,五项当中有一项没有解决好,就说明这个人的社会竞争力有缺陷。 那么大家可能会说,是不是工作待遇很高、伴侣很漂亮、天天有朋友应酬、能够让家人住上舒适的房子,社会地位就达到了“很高”这个标准呢?每个人可能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五项,不要说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还是在路上。而且作为常识,大家知道这一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时间、经历和事情的累积才能达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常识是,任何事情从量变到质变既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可能是一个化学或者物理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时期和阶段。孩子们成长的路途上有着许多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在人生轨迹上就好像是一个个弯道,弯道既可以用于超车,也很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青春期”无疑是这些弯道中*重要的一个。在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中,“*”是一个需要慎用的字,但是由于青春期太特殊了,所以相应地笔者仍然用了“*重要的一个”来形容它,事实上也并不过分。原因有三: 一是处在青春期的人数众多。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中国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两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然而我们都知道,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有些孩子在10岁前就进入了青春期,而有些人即便二十几岁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青春期。这两亿人在社会上和家庭当中都是一个很大的变量,这些孩子们的状态决定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二是现在青春期给家庭、家长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一方面独生子女在与家长的博弈当中越来越占优势。我记得当年有亲戚在家里威胁孩子要好好学习,其中一个套路就是:“你不好好学习,就别学了,我好好培养你的弟弟或者妹妹。”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这就是通过建立内部竞争机制以形成双方的制衡局面。但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再这么威胁试试?总不好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别学了,我好好培养你的表哥。”*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也知道家长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还没达到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子孙祸福的程度,而且无论是三亩薄田还是万贯家财,大多数家庭的选择都还是传给子孙。所以,底牌都让对方看到了,孩子们就成为游戏的控制方了,现在的孩子太聪明,家长在这场游戏里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一旦青春期出现叛逆,战略思维、战术技巧和战斗力也就*强了。30年前我们看到的*过分的青春期叛逆也就是父子对打,因为那时除了家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离家出走没有钱,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哪里也去不了,所以只能窝里斗,搞*坚战,通过肉体教育直接改变灵魂。20年前看到的青春期叛逆,经常是孩子离家出走,开始出现游击战趋势。不过还好,孩子也跑不远,很多时候可能就趴在哪个网吧里。我就见过一个朋友,晚上像疯了似的挨个网吧找儿子,大半夜的跟网吧老板在街道上吵架,崩溃到破口大骂。*近,一个孩子让我见识到了新手段。这个小女孩刚上初中,她的妈妈想让她出国,特意为她报了一个出国语言培训班。上课前**,孩子失踪了,打手机要么不接,要么关机,妈妈都急疯了。第二天中午,远在外省的爷爷打电话过来,说孩子拿了户口本,自己买机票去了几千公里外的爷爷家。这里面就包含了大范围迂回、寻找同盟*、建立根据地、转化矛盾方(将自己与母亲的出国留学矛盾转为婆媳之间的孩子教育矛盾)等一系列战略战术技巧。事实证明,父母开始斗不过他们了。*后,并且*关键的是,“60后”的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批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有所提高,*关注家庭、孩子,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牵挂。但由于许多家长并没有经历过青春期孩子教育管理的系统培训,也不了解方法和技巧,难免会有各种过度敏感的反应。过敏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基本是有任何事情,首先都不会往好的方面思考,总觉得孩子要么在惹事,要么在惹事的路上。 三是青春期给孩子人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目前社会的道路越来越宽广,生存状态、职业道路以及价值观念的选择可能性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个性化。而在青春期,孩子们之前从父母那里复制过来的所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因素必然会决定他们今后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作出判断和选择时的取向。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如何做一个会引导的好家长? 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制订成长规划? 如何看待孩子性格上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朋友圈? …… 这些问题本书将一一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