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上下)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上下)
作者: 邢义田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17.00
折扣购买: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上下)
ISBN: 9787547516287

作者简介

邢义田,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研究领域宽泛,主要涉及中国秦汉制度史、文化史,简牍学、画像学;西方古代史。是目前中国古代史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主要著作有:《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古罗马的荣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等。

内容简介

文字是古代世界建立和维系统治体系和权威的重要工具。古代中国自可考的甲骨文字出现以来,掌握文字可以说是进入统治体系的一个基本条件。古代的“吏”和“史”本为一字,秦汉时期凡为吏者必先学习“史书”,以具备基本文字读写甚至起草文书的能力。本文所关注的不是“自丞相至佐史”的这些官吏,而是在他们之下,底层平民的读写能力。他们是人口的主体,也是吏的一个来源。为了日常生活,平民也学习使用文字,并非都是文盲。我们应如何根据出土和传世的材料去认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普及的程度?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还待解开的谜。 本文仅仅开了一个头,据三件私人简帛书信和三件墓中和地上的石刻和书写材料,试图就书写材料本身的差异(例如简和帛书)、材料所涉的内容,指出这些材料所能反映的读写能力,应比过去想象的要复杂很多。目前还无法回答前述的问题或提出任何结论。暂时的小结是希望指出过去大家似乎疏忽了代书代读现象的存在,又常将私人书信简单地看成是当事者自身读写能力的直接证据;大家也比较少注意简和帛质材料价格的差异,以及使用简或帛书者和经济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家有时也不免仅仅直觉地将地上或墓中的石刻铭文和书写的题榜,简单看成是工匠读写能力的证据。 稍作分析之后,发现决定和写作石刻文字的有些很可能是地方之吏(如宋伯望刻石),有些应是里父老一层的地方领袖(如父老 ??櫯?买田约束刻石),石工或匠人不过上石照刻而已。这些工匠或许仅具最基本的文字能力,不必懂得内容,也不必有太高的读写能力。当然另有像望都汉墓墙上的文字题写,除了可能出于工匠,也不能排除是出自墓主弟子之手。此外另有一些不论内容和题刻都较可能出自工匠之手(例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急就》砖、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题记……),这类材料所反映的工匠读写能力就和前述的不能等同视之。 总之,为了进一步理解秦汉时代平民的读写能力,我们有必要先具体分析不同类别和形式的文字遗存是在什么样的脉络或条件下产生,书写者可能的身份,是亲笔或代书,是既“作文”又“书写”,或仅仅照稿抄或刻而已,才可能进一步评估他们的读写能力或程度。再者,不同行业的平民,如农、工、商等所须或所具的读写能力也可以很不一样,值得就职业分类,另作分析。这样的分类研究已见于西方古典研究之作,值得借鉴。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上、下两册)汇集了作者研究秦汉简牍、画像的25篇学术文章。虽然都是由单篇论著组合而成,但是各个部分自成体系。整体编排上,全书分别从文化流播、简牍释读、文图对证三个角度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三个相对独立,但却各有侧重且互有联系的主题单元。综合来看,全书上下紧紧围绕秦汉时期的出土资料展开考证和论述,书中的许多观点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在秦汉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上,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作为研究简牍、画像的学术专著,合理安排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插图也是图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书配有各种图版,若以单幅图片而言,数量远在千种以上。出版过程中,为帮助读者在认识简牍画像、理解秦汉文化上建立起最直接的桥梁,特意从全书插图中遴选出118幅较有代表性的图版,作为28页彩色插页,全彩印刷于正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