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林凤雍雍(一名军转干部蓝色梦绿色情笔耕录)

归林凤雍雍(一名军转干部蓝色梦绿色情笔耕录)
作者: 文建军
出版社: 中国林业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归林凤雍雍(一名军转干部蓝色梦绿色情笔耕录)
ISBN: 9787503889073

作者简介

文建军,1964年出生,湖北武穴人。在部队服役20载,现就职于青岛市林业局。中国文明网特约评论员,青岛市城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曾以评论、新闻、随笔等形式发表于“中国文明网”《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绿色时报》《青岛日报》《城市信报》及《国土绿化》等报刊杂志及网络。曾担任《中国绿色时报》驻青岛站记者。撰写的《理务关:新农村建设“林”中有道》一文,于2007年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评选为“关注森林新闻”二等奖;《千亩林地“无”中生“有”》一文,在2008年《中国绿色时报》举办的全国林业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尽快在“进京赶考”中失分最多的地方破题》一文,荣获2013年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评论一等奖;《如何实现“作风建设的理想状态”》一文,荣获2014年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评论一等奖。

内容简介

心境 有人讲,经历是人生的财富。果真如此吗?我看 未必。如果经历让人悟透其中奥妙,就像一杯咖啡, 苦中带一丝香甜,无疑那是人生的财富。但如果经历 仅仅只是一种经过,则犹如一颗苦涩瓜,根本无法人 口。 上学时,我被老师和家长认为“不是块学习的料 ”。理由很简单——小学总共五年,我留了两级(分 别为一年级和三年级);高中后,我终于承认自己确 实“不是那块料”,原因很简单,高一只上半学期就 主动退学。后来,参军入伍看着一个个同乡战友摩拳 擦掌、信心满满且志在必得考军校时,一个念头闪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凭什么就“不是学习料” ?抱着不服气态度,投入到军校考试备战行列中,最 终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军校梦。 可能是成功来得太突然,踏人军校大门后,锐意 进取意识反倒渐渐消退,直到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基层 连队,艰苦的环境让我的心境逐渐明朗起来。连队驻 扎在一个穷乡僻壤之地,除了训练任务之外,剩余的 大把时间无法消遣,读书看报成了唯一的选择,也正 因为如此,学习的心态变得异常平静。坦率地讲,当 时书没怎么读,不是我不想读,而是没有书可读,因 为连队没有图书室,又远离城市,看报则成了我雷打 不动的一项任务。每天的报纸就那么多,三下五去二 ,不到一支烟工夫就看完了,实在没有可读的,就一 张张报纸翻来覆去读,读着读着,突发奇想——报上 文章并非都是圣贤之作,有些文章自己也可以写出来 。初生牛犊不怕虎。于是操刀动笔,照葫芦画瓢,结 果投稿无数,如石沉大海。经历一段屡败屡投、屡投 不中的痛苦之后,顿悟——这写文章如同演员表演一 样,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演出来的角色才感动观众。 写文章其实也是在写心境,刚开始写“豆腐块” 就缘于我军校毕业时一位校领导在毕业前一句赠言: “到部队后学会适应环境,不要让环境适应人。”而 我到部队后始终牢记这位领导的话,不断调整自己, 没多久就适应了复杂的人际环境,然而,突然发现几 年军校生活所学习的东西也荡然无存。于是我写下了 自己的切身感慨:适应环境是必要的,但改变环境更 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会适应环境,更多意义上讲需 要改变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继承,同时也只有改 变才能创新和发展。这篇不足200字的“豆腐块”被 《人民海军》报刊载后,让我对写文章有了一个基本 的领悟——写出真实的心境,这也成了我日后写作道 路上一条雷打不动的标尺。 心境本身的意思是佛教语,指清净之心,心情, 心绪。其实心境就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无论 什么时候,无论是开心或悲伤,传达到你心里的感觉 就是心境。心境有好坏之分,人在心境如云时,往往 激发创作或写作能量。或因工作缘故,以前我侧重写 一些新闻或时评之类的文章,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 触动我“冒险”去写个人随笔。 两年前,一位“失联”多年的军校女同学加同桌 专程来青岛,我因“闲人一个”又加之主动联系缘故 ,怕有怠慢,受同学委托几乎全程陪同。那位同学走 后,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动笔写一点过 往的人和事?人过半百,经历很多事,也有很多感触 ,通过文笔倾诉,把平时敢想而不敢表露的话说出来 ,以示敬意和谢意,同时也是很好的纪念和怀念。于 是,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了我的随笔处女作——《藏 一份温暖于眉间心底》。紧接着,在我50岁生日的时 候,完成了另一篇随笔——《人过50,让人生的子弹 飞一会儿》,并在多家媒体上刊发。老实讲,那时还 真有点佩服自己在这个年龄还有这份激情、决心及行 动。 不同的心境孕育不同的作品。历史上很多佳作皆 是在逆境中应运而生的,尤其是一些经典名著往往出 自人生极其低谷时——文王被拘而演《周易》,仲尼 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秋失 明而成《国语》,孙子膑脚而修《兵法》……面对困 境,他们不屈服,不退缩,艰难奋进,锲而不舍,创 造了人生的辉煌。“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 常。”写作《红楼梦》正是曹雪芹家族已经由繁花走 人落寞,当时的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过着贫 困潦倒的生活。正是遭际人生巨大落差,使得曹雪芹 大彻大悟,这种跌宕起伏心境也最终成就鸿篇巨制《 红楼梦》。 心境犹如安装在人身体上的一个“减压阀”,有 的人遇事或重压时不会减压,结果将自身引爆,轻者 抑郁,重则自残、自杀;有的人遇事或重压下虽然会 释放,却由于在选择释放的对象和方式方法上存在问 题,时常伤及至亲甚至无辜;还有的人再遭遇重压下 选择创作等方式来释放压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压力产 生的巨大能量,并将其巧妙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做到第三点的人必须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感慨深 微、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这种泄压法无疑是聪明之 举,也是出绝作佳品之时。坦率地讲,这些年我在写 作上能够坚持下来,也与自己人生遭遇挫折时磨砺是 分不开的。2008年恰是我工作上遭遇低谷,而那时又 恰逢汶川地震,于是我写了一篇《学会自救》文章在 《青岛日报》刊发。在这篇文章里,我从自然界中的 地震联想到人生也会遭遇到种种“地震”,尽管“震 级”有轻有重,但学习自救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既 然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就应该像防地震一 样,从小就要树立自救意识,一旦有不测风云,我们 就不会束手无策。 由此深感:人生,总有一些挫折坎坷需要面对; 生命,总有一些迷雾需要穿越;岁月,总有一些伤痛 需要领悟。当心倦了、累了、伤了时,记得停下来给 心灵寻找一份安稳,给重压的自己寻找一个释放的出 口,而我喜欢选择写作作为我“减压”的出口,这正 如足球运动员,在赛场哪怕踢得汗流浃背甚至头破血 流,也是一种享受。 多年来,笔者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在地方政府 部门工作,无论是写新闻报道、时评还是写随笔,始 终秉持用真实的心境去拿捏,并从中受益匪浅。 P4-6